馬兜鈴酸致癌?養生謠言怎麼破?

李曉亮 中國網時事評論員

科普界有一句名言,大意是說,脫離劑量談毒性,純屬耍流氓。比如「謠言粉碎機」等一些知名闢謠類賬號,經常要反覆重申這一點。

當然,主要是普及一些科學常識,比如電磁、微波、基站輻射影響,比如某些常見食品添加劑的食用分析等等。肯定不能指望民眾科學素養,一夜之間暴漲到,可以和科普作家比肩。看到各種媒體「求真」、「較真」、「實驗」性質欄目,長年在這類問題上投入不少精力,就能感覺到,民智的開啟,是一個緩慢而曲折的過程。

迂迴,但是有效。至少那種朋友圈「養生謠言」,在這種全民性闢謠面前,會漸次減少。可能先是資訊接受有限的父母,一驚一乍轉給子女,然後子女被轟炸煩后,也會將闢謠科普信息,轉回去反擊。這樣幾個回合下來,常見的謠言騙術,基本都難再存世。

Advertisements

最怕的是,那些日常注意不到,甚至我們早習以為常的一些盲區,也隱藏著莫大風險隱患,防不勝防。比如,一個拗口生僻的「馬兜鈴酸」,最近就又攪動江湖。一般人可能都分不清這是個化學還是醫學名詞。只知從「1類致癌物、肝癌殺手之一?馬兜鈴酸肝毒性疑雲待解」,「食葯監總局:肝癌與馬兜鈴酸有無直接關係尚待證明」(10月31日《新京報》《中國醫藥報》)這類標題看,這是個必須引起高度重視,而科學和醫學界又尚存爭議的物質。

說「又」,是因為馬兜鈴酸的毒性爭議,並非首次引起關注。它在十幾二十年前,就被列為1類致癌物,被多國禁用。而國內,也曾數次掀起討論,每次都是在一些藥品特別是中成藥,被疑有毒副作用時,馬兜鈴酸這個名字就會不時閃現。

Advertisements

最近一次,則是世界權威醫學期刊的封面論文,再提「亞洲地區肝癌與馬兜鈴酸及其衍生物」的相關性。之所以樣本調查集中亞洲各地,可能是因歐美早已對其有禁令,而東亞地區的中藥傳統,含馬兜鈴酸的中藥材有數十種。

數據能說明問題,而作為主管部門,食葯監總局回應,「鼓勵科學界進行研究和探討。食葯監職責是確保藥品安全有效,我們要根據人們對藥品和疾病的認識,及時調整完善監管措施,確保公眾健康。」

這應該是務實的態度。承認「馬兜鈴酸具有明顯腎毒性」,歡迎學界探討,以及輿論關注,最主要的是,「人們對藥品和疾病的認識」會隨之變化。真理越辯越明。若說以前有忽視無視,現在顯然是正視重視。十幾年來,我們的「限用」是調整藥材適用部位,選幾乎不含它的根莖,案處方葯管控,進一步明確風險警示。

哪怕暫尚無數據顯示肝癌與其的直接關係,但是風險管控仍在升級。葯企的安全性評價、對藥品不良反應的持續性監測,違規的要停產,註銷批號,淘汰產品。風險監控時刻不放鬆,組織專家研究採取慎用、限用、停用等風險控制措施。這都是在系統升級安全補丁。

而食葯監部門的官方回應和表態,相較於那些科普或健康類公號,是更廣範圍更大程度上的風險警示告知。民眾只有廣泛知悉,才能正確應對。有了知情權,才有選擇權。後續的監督和敦促也是隨之而來的。食葯安全,不靠論文,不靠科普,靠的是公共責任保駕護航,靠的是全民共識、公共監督和良性互動。

十幾年來,不嫌步小,只要每一步都堅實沉穩。從最初無視到風險警示、從慎用到限用到禁用,精準以對,持之以恆,最終公共安全必然無憂。

運營人員: 周卉 MZ019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