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有定論的篆刻藝術的起源

  印章起源於何時,這個問題在印學界和考古界一直是個非常棘手的難題。金石學家羅福頤,書畫篆刻大師沙孟海對這個問題談到自己的看法,而沒有作出結論。這還有待於後世印學家,考古學家進一步研究與探討。

  1、商代篆刻

商三璽

  印章始於商代,是根據安陽出土的三枚銅質古璽為證。(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距今約3000 年歷史。(約公元前16-11世紀)。(圖1)經董作賓、 徐中舒、 於省吾、 容庚、胡厚宣等專家考證, 定為殷商時代璽印。沙孟海在他的《印學史》中對這三件銅璽提出異議:「如定為商代作品,還缺乏科學根據,安陽殷墟的考古發掘工作,解放前做了十五次,解放后也一直在做,但在殷商文化層中從來不曾發現過一件璽印。三璽的出土情況不詳,很可能出自上層堆積中,我們為對歷史負責,暫不肯定它的時代。」沙孟海還認為在殷商文字中:「甲骨文中還沒有『印』字,也沒有『璽』的初形『木』字。金文有『印』字,但它是「抑」字的初文,不是印章的『印』字。」(《印學史》)王廷洽在《中國印章史》中卻提出不同的看法:「於省吾《雙劍簃古器物圖錄》著錄了安陽出土的三枚銅璽,可信為商代晚期用於烙印奴隸臉面的銅璽。商代甲骨文和銅器銘文中雖未見『璽』字,但甲骨文中有『印』字(見《乙》143、100,《佚》674),而且印、抑同形,像人跪受烙印之形。」王廷洽在商代青銅器上找到與安陽銅璽,印文相同的圖文來印證(如圖2)。這一確鑿的論證,斷定了安陽銅璽就是商代璽印。王廷洽這一新的考古成果最令人信服。陳松長在《璽印鑒賞》對這三璽考證記載比較詳實「李學勤先生根據台灣出版的《故宮銅器圖錄》中的珍本與《商周金文錄遺》中一件銅斝的銘文和《商周彝器通考》中的小臣邑斝和甘肅靈台白草坡1號墓的父辛斝,陝西岐山樊村的亞邲其斝等形制進行研究,認為該璽不可能是偽品,而確實是商末之物。」陳松長在《璽印鑒賞》中這段文字出自《中國文物報》( 1992 年7月26日第3版)。筆者從商代「我方鼎器銘」中找到,從銘文的最後有一方亞字形框內有一個「若」字,形式類似書法作品落款的印章,與(圖1)的亞字形印章的邊框形式相同(如圖3)。 由此而知,王廷洽、李學勤兩位先生的考證,充分證明了中國的印章始於商代。

Advertisements

  2、西周篆刻

  西周時期印章(約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771年)迄今未見有出土,為何筆者要在這裡單獨來談西周篆刻呢?按規律而論,在商代出現了印章,在西周也應該有印章,這雖是一種推測。但據西周時期的典藉《周禮》司市記載:「凡通貨賄,以璽節出入之」。《掌市》載:「貨賄用璽節」。司市是指周代管理市場官員。周人進入市場從事貿易,就必須持有司市頒發的璽節。雖然西周印章沒有出土實物,但從陶器的銘文可以看到西周時代璽印的痕迹。王廷洽在《中國印章史》記載:「其一為『令作 塤』(如圖4),二為『令同樂作太宰塤』(如圖5),三為『圉作 塤』(如圖6),尤其是圖6,反映出『圉作 塤』系用璽抑印在陶塤土坯上的,一部分璽的器物邊痕保留在陶塤上。高明先生《古陶文彙編》斷為西周陶文是十分正確的。」由此而斷西周已有印章,只是尚未發現西周印章的實物。我們只能通過典籍和陶片來推斷。希望在今後的古考工作中一定會發現西周篆刻印章的實物。

Advertisements

  3、春秋篆刻

  春秋時代印章(公元前770-476年)我們所能見到的實物資料還很少。春秋時期有璽印這是毫無疑問的。據《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記載:「季武子取卞,使公冶問璽書,追而與之。」而在《國語?魯語下》也記載了這件事。說明在春秋時期的國君和官員以璽印來證明其身份。目前我們能看到確鑿的璽印實物不多。據阮宗華著《印章篆刻藝術欣賞》載:「古文字學家王獻唐曾經在他所收藏的五百方古璽中,從古文字學角度考證出兩方春秋古璽。一方陰文官璽『昏賹』,另一方是陽文私璽『 疲』(如圖7)」王伯敏編釋《古肖形印臆釋》第一方魚印(如圖8)為春秋時代銅印。該印1944年在山西鳳陵渡古墓出土,一同出土的還有其它春秋時期實物,它與周代魚簋銘文「魚「的結構、形體類似,因為又有確鑿年代,所以能夠確認是春秋的遺物。1984年9月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故宮博物院藏肖形印選》載有春秋時期的肖形印,一方為龍紋璽(如圖9),一方為鳥紋璽(如圖10),關於春秋時期的篆刻,還需進一步考證。沙孟海著《印學史》載:「今天遺存的大量古璽,其中可能有一部分是春秋時代的,不過我們還無法加以鑒別罷了。

  4、戰國篆刻

  先秦的印章,發展到戰國時期(公元前475-221年),印章的使用和製作工藝達到相當發達的程度,印章的用途也十分廣泛,形式奇特多姿。戰國出土實物十分豐富,我們能通過這些豐富的資料準確地了解到古璽的篆刻藝術風貌。印章的布局參差挪讓,方圓相濟,印文寫法也不一致。印章形式有陰文和陽文,是通過鑿和鑄而成的。來源書法屋,書法屋中國書法學習網。

  戰國篆刻分為官璽(如圖11)和私璽(如圖12),印材多屬銅,私璽印面形狀分正方形、長方形、圓形、長條形,菱形等(如圖13)。此外,分吉語璽(如圖14)、圖像璽(如圖15),在圖像璽中又分人物、動物、饕餮、避邪、獲麟 、夔、禺疆等吉祥紋樣的多種造型。戰國時期的官璽、私璽、圖像璽、吉語璽其印頂多有一個「穿」。可用彩色紋帶掛在胸前或佩於腰間,作為一種裝飾,用來表明身份、地位。來源書法屋,書法屋中國書法學習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在全國各地考古發掘工作中發現許多戰國古璽。單就長沙而言,1954年湯家嶺4號墓出土的「張女」璽(如圖16),魏家堆3號墓出土的「黃鑄」璽(如圖17),1976年楊家山153 號墓出土的「黃爻之璽」(如圖18),伍家嶺戰國墓出土的數枚朱文璽,該戰國古璽精品。戰國古璽傳世較多,在《古印彙編》中,單私璽5000多枚,官璽只有360枚,羅福頤在《古璽彙編》中選輯戰國古璽5708枚。戰國古璽為我們今天研究戰國時期的篆刻提供大量的資料。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