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墨登場的府院之爭

1916年6月6日,中華民國大總統袁世凱一命嗚呼,副總統黎元洪繼任大總統,段祺瑞擔任總理。黎元洪宣布恢復此前被袁世凱廢除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黎元洪恢復約法主要是安撫革命黨人,緩解國家南北分裂的態勢。

依照《臨時約法》,政府的決議、規章、法令,雖然不需要黎元洪參與討論,但是要他簽名發布。當時的國務院秘書長是徐樹錚,他是國務總理段祺瑞的心腹,他向來飛揚跋扈,更仗著段祺瑞撐腰,所以對總統黎元洪目中無視,讓黎大總統簽字的時候,黎大總統要是多問幾句,他就會不耐煩,讓他只管簽字。

圖片來源於網路

黎元洪對此很反感,他要求段祺瑞必須撤掉徐樹錚。當然,作為大總統,他是有這個許可權的,根據《臨時約法》第三十四條:「臨時大總統任免文武職員,但任命國務員及外交大使公使須得參議院之同意」。但是,國務總理段祺瑞不同意,這個很容易理解,誰也不願意撤掉對自己忠心耿耿的心腹。總統和總理兩人就鬧出了不愉快,元老徐世昌出面來調解了,在徐世昌的勸說下,段祺瑞撤掉了徐樹錚,但是,段祺瑞聲明:「這次我是遷就大總統,下不為例,日後不能再干涉我用人」。府院之間的矛盾產生。

Advertisements

在要不要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對德宣戰這個問題上,雙方鬥爭更趨激烈。作為主戰派的段祺瑞,他將手下的十幾個督軍叫到北京,對黎元洪施加壓力。後來段祺瑞又叫人寫了對德宣戰書要總統蓋印,黎元洪勉強在文件上蓋了章。這個時候,段祺瑞私自向日本借款的事被披露出來了,黎元洪瞅准機會下令撤銷了段祺瑞的總理職務,段祺瑞憤然離京,並指根據臨時約法,總統無權撤銷總理職務。因一方為總統府,一方為國務院,所以這場爭鬥被稱為「府院之爭」。

黎元洪請督軍團團長張勳入京調解,張勳帶三千辮子兵入京。7月1日凌晨,張勳穿紗袍馬褂,戴紅頂花翎,率康有為、王士珍等50餘人進入宮中。溥儀將當年改為宣統九年,連發九道上諭封官授爵,要求全國「遵用正朔,懸挂龍旗」。當天,北京街上出現大門掛龍旗的現象。其中,黎元洪被封為為一等公,但他拒不受命,避居日本公使館,電令各省出師討伐;電請馮國璋代行大總統,重新任命段祺瑞為國務總理。7月3日,段祺瑞組織討逆軍,自任總司令,討伐張勳。6日,馮國璋在南京就任代理大總統,任命段祺瑞為國務總理。12日,討逆軍進入北京,張勳兵敗,逃到東交民巷荷蘭公使館內。溥儀只得下詔退位。

Advertisements

北洋軍閥在袁世凱在世時團結一致,但是在袁世凱去世后,分裂為直、皖、奉三方勢力。黎元洪辭去大總統職務后,由直系首領馮國璋繼任總統,總理仍是皖系首領段祺瑞。但他們在西南軍閥及廣東護法軍政府的政策上,產生矛盾。段祺瑞主張「武力統一」,以此擴充皖系勢力,而馮國璋則主張「和平統一」,藉此討好西南軍閥,保護直系利益。矛盾仍然繼續。在那個戰亂的社會,自己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溥儀雖然複位,但是時間短暫,只是一場鬧劇;黎元洪也被迫下野了,段祺瑞在不久的南北戰爭中也辭職了;馮國璋也因為皖奉勢力的「兵諫」而下野。粉墨登場,又黯然退場,這也許就是歷史規律,或是民國的歷史魅力吧。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