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與易經的故事

孔子名孔丘,字仲尼,人稱孔夫子,為山東曲阜人,是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開創者。

孔子經過十四年的列國奔波,理想破滅,心灰意冷,不再追求仕途,終於能坐下來讀書了,於是他專心典籍,修訂《詩》、《書》、《禮》、《樂》,作《春秋》,這六經中詩是講文學的,書是講歷史的,禮是講規矩的,樂是講音樂的,春秋是講諸侯各國的國家大事的。這幾本經都是孔子編或改的,唯有《易經》卻是一字未改,並且孔子對它肅然起敬,把它作為六經之首。所以說孔子最大的貢獻在於《易經》。

孔子年輕的時候,他肯定也是學過易經的,但抱負遠大的他並沒有認真鑽研,直到他70歲時才把全部精力都傾注在《易經》之中。孔子感慨地說:「如果再給我數年時光,或者如果我五十歲開始學易,就可以沒有大的過錯了。」所以說,他後悔學易晚了,據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周易帛書》記載:「孔子愛好《易經》,在家則把書放在床頭,出門就背在皮囊里」。

Advertisements

《易經》雖然難於理解,但孔子非常用心學習,一遍一遍地翻閱,翻斷了多次牛皮帶子的竹簡,連竹簡上的皮繩都斷了多次,「韋編三絕」這句成語就是形容孔子勤奮好學易經的故事而來。如果沒有孔子晚年的這種對於易經的痴迷和努力,這部承載著中國古人象徵符號並帶有解說文字和哲學思想的獨特的智慧寶庫,恐怕會淹沒在歷史的長河裡了。

孔子對《易經》的最大貢獻是為《易經》作了「十翼」。當然「十翼」的內容不是全部都出自孔子之手,但絕大部分文字是出自孔子的,因為十翼中體現的哲學思想以及對於人事的觀點與論語中孔子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自從孔子作了「十翼」並把《易經》作為六經之首后,於是後代諸子百家也都以《易經》作為其理論根本,所以《易經》是中華文化的總源頭,是華夏五千年智慧與文化的寶典。

Advertisements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