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人曾仕強患癌症:與癌共存,心態樂觀

導讀:文化名人曾仕強患癌症:與癌共存,心態樂觀。

簡介:曾仕強,中國式管理大師,全球華人中國式管理第一人,被稱為「中國式管理之父」,現任台灣智慧大學校長,台灣交通大學教授,台灣興國管理學院校長;曾仕強學歷:英國牛津大學管理哲學榮譽博士、英國萊斯特大學管理哲學博士、美國杜魯門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學士;著有《胡雪岩的啟示》、《易經的奧秘》、《家庭教育》、《孫子兵法與人力自動化》等。2010年11月15日,「2010第五屆中國作家富豪榜」重磅發布,曾仕強以780萬元的版稅收入,榮登作家富豪榜第5名。

近日他在微頭條發文,說自己患癌症。大家看看他是如何做的,如何說的:

去年九月份檢查出我得了癌症,同時宣布已經擴散,我就趕快回台灣,回台灣以後,已經過了開刀的黃金期,因此醫生就問我:還要不要開刀?我說:既然過了黃金期,開刀也沒有用。

Advertisements

醫生又問:那化療呢?我說:絕對不要!

怎麼辦呢?那就用放射線治療,因為癌症是很痛很痛的,你完全不理它也是不對的,放射線治療一段療程之後,它就不痛了。

不痛之後,我就說:趕快停止放射線治療。我要跟癌細胞共存,我不要把它趕盡殺絕。那個主治醫師就覺得很奇怪,你怎麼會這樣想呢?我說:癌症細胞,大家都認為它是很厲害很厲害的,我強烈的跟它對抗的話,最後是兩敗俱傷,同歸於盡。我不如跟它共存,它跟我協商,我讓它活著,它也讓我活著,不是很好嗎!

主治醫師楞了一下,我說:就這樣子,請你多幫忙。主治醫師非常好,就開始用藥,不再用任何的化療。因為化療之後,容貌會整個改變掉。而開刀呢,你開了這個,還要再開那個,而且我八十幾歲的人,全身麻醉也很危險。所以,我第一個難關就度過了,謝謝!

Advertisements

以上就是曾仕強先生抗癌的照片。祝老先生吉人吉祥,長壽無礙。

在我小時候,我基本沒有聽過癌症這個詞。但現在這個詞,離我們很近。我其實特別想知道,古代有癌症嗎?癌症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我簡單的查了,確實古人也有得癌症的,但是與現在相對比,比例是很低的。

有關癌症的文字記載,不論在中外,早在公元前兩千多年即有陳舊手稿記述了身體不同部位的惡性腫瘤。

惡性腫瘤在中醫學里叫做「癌」

遠在西周就有「腫」這個字眼來形容腫瘤,只是古代人分不清腫瘤有良性與惡性的

有關癌症的描述,一些古文學家指陳:最久遠的案例,似應可以上溯到漢文帝時代的淳于意(也就是緹縈之父)於當時所記載的胃癌病例。

「癌」這個字最早的紀錄則在十二世紀初的衛濟寶書中出現,其中有對乳癌的觀察,指出40歲以上的婦女易患此症,潰爛三年而死等。

之後,楊士瀛在任濟直指方論中描述:「上高下深,岩穴之狀,顆顆累垂...毒根深藏,穿孔透裹……」,這已是相當實際的描述某些癌症的特徵了。

到了清朝有關癌症病症的闡述也愈來愈多人加以著墨,瘍醫證治準繩書中提到∶「按之推移得多者,可用取法去之,如推之不動不可取也」,這代表當時的醫者已知固定的腫瘤不能以手術治療之。

至於西方醫學,其科學基礎創始於古希臘。 約於公元前四百年左右,有「西方醫學之父」之稱的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依據他在臨床觀察所見,指出人體的腫瘤(或叫贅生瘤)可以大致將他們區分成「無害性」腫瘤以及「危險性」腫瘤這兩大類。

而他所稱的危險性腫瘤的希臘文為「Karkinoma」,也就是相當於今日大家所常聽到的癌症。 「無害性」腫瘤稱為「Karkinos」也是螃蟹「crab」之意。 癌症「Cancer」一詞出現的時間較晚,這個字源出於拉丁文cancrum,意亦指是「螃蟹」,取其形狀貌似人體某些皮膚癌病之外,更意味著癌瘤細胞四處蔓延、破壞、橫行無道,全無章法的為害人體。

十七世紀之後外科手術逐漸風行,許多有關癌症的論文開始出現,1771年第一篇有關癌症的科學報告由英國人John Hill提出,長期使用鼻咽壼的人染上鼻咽癌的比例偏高,這樣的報告已顯示化學物質與癌症的關連。

但真正對癌症有系統及廣泛的研究是從十九世紀開始,此時在癌症治療無論手術、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免疫療法皆開始見其效。 1809年以手術切除卵巢腫瘤,這是第一個腹部手術腫瘤的紀錄。 此後,更因有顯微鏡的發明,所以造就病理學的進步,1895年發現X光后,來年將放射線運用於癌症治療上。至於化學藥物治療癌症,真正有系統的紀錄則在1865年Lissauer用砷化鉀治療白血病的病人,其後經第一次及二次大戰後,更多的化學藥物不斷的被開發一直至今。

免疫療法啟蒙於1800年的後期,之後不斷的研發,包括現今使用的干擾素、白血球間素、BCG、Levamisole……等藥物的使用,這些都是免疫學的進步。

靈遁者整理提供。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