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灸療師醫院實習:騎竹馬灸、葦管器灸、隔核桃眼睛灸

騎竹馬灸

灸法之一。或稱騎竹馬灸法。是讓病人騎跨於竹杠之上進行施灸的方法。具有消瘀散結、解毒生肌,通絡止痛的效果。多應用於外科病症,治療多種瘡瘍。

是讓病人騎跨於竹杠之上進行施灸的方法。本法首見於宋代《衛濟寶書》,稱:「騎竹馬量灸法」。記載本法較為全面而詳細者,當屬宋代孫炬卿重刊同代聞人耆年所撰的《備急灸法》一書。其後歷代針灸、外科等醫籍多有收載,名稱大同小異,或稱「騎竹馬法」,或稱「竹馬灸」,或稱「騎竹馬灸穴法」等。本法具有消淤散結、解毒生肌、通絡止痛等功效,多應用於外科病症,可治多種瘡瘍。據《備急灸法》所載,本法應用於瘡瘍疾患「可以起死救危,有非常之功,累試累驗」。

隔核桃眼睛灸

隔核桃殼灸又稱隔核桃殼眼鏡灸。取核桃1個,從中線處劈開,去仁,取殼(殼有裂紋者不可用)備用。用細鐵絲製成一副眼鏡形(或準備無鏡片空眼鏡框架1副),外用醫用膠布纏緊,便於隔熱,以防燙傷皮膚。鏡框的外方再用鋼絲向內彎一個鉤形,長和高均約2厘米,以備施灸時插艾卷用。灸治前先將核桃殼放於菊花液中浸泡3~5分鐘,取出套在鏡框上,插上艾卷長約1.5厘米,點燃后戴在患眼上施灸。

Advertisements

葦管器灸

葦管器灸是使艾煙經細管進入耳道的一種灸治方法。該法在唐•《千金要方》,明•《針灸大成》,清•《針灸集成》均有記載,並沿用至今。

一種是一節形葦管灸器,其葦管口徑為0.4~0.6cm,長5~6cm,葦管的一端製作成半個鴨嘴形,另一端用膠布封閉,以便插入耳道內施灸。另一種是兩節形葦管灸器,放艾絨段,口徑為o.8~lcm,做成鴨嘴形,長4cm,插入耳道段,口徑較細,直徑為O.5~0.6cm,長3cm,該段插入放艾絨埠內,連接成灸器,因而得名。插入耳道端用膠布固定,以備施灸用。

施灸時將半個花生米大的一撮細艾絨,放在灸器的半個鴨嘴處,用線香點燃后,用膠布封閉葦管器內端插入耳道內,施灸時耳部有溫熱感。灸完1壯,再換1壯,每次灸3~9壯。10次為1療程。

Advertisements

國家中醫藥適宜技術「中醫灸療師」培訓。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