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品抗菌技術的發展

1、前言

抗菌衛生整理是對天然纖維、化學纖維及其混紡織物用抗菌整理劑整理,以獲得抗菌、防霉、防臭、保持清潔衛生紡織品的加工工藝。其目的不僅是為了防止織物被微生物沾污而損傷,更重要的是為了防止傳染疾病,保證人體的安全健康和穿著舒適,降低公共環境的交叉感染率,使織物獲得衛生保健的新功能。

抗菌衛生整理織物可廣泛用於人們的內衣、睡衣、運動衣、襪子、鞋襯布、嬰兒的尿布;醫院、賓館、家庭的床單、被套、毛毯、餐巾、毛巾、沙發布、窗帘布、地毯、醫藥、食品、服務行業的工作服、部隊的服裝以及繃帶、紗布等,具有重大的社會效益。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於穿著的要求日益提高,在穿出溫度和風度的同時,人們更注重於穿出健康。因此,抗菌技術在紡織行業中的應用和推廣勢在必行。據有關專家預測,在未來八年內,全球抗菌紡織品市場的年增長率可達10%,健康、天然、環保將成為新世紀紡織工業的發展趨勢。展望未來,加大力度發展抗菌整理技術,前景非常可觀。

Advertisements

2、抗菌整理技術的發展概況

抗菌衛生整理在日本稱抗菌防臭加工,在美國則被稱為抗細菌整理和抗微生物(包括細菌、病菌、真菌和黴菌)整理。實際上,在紡織品中,尚未有關於抗病菌的任何報道,因此,本文所指的抗菌對象是指病毒以外的微生物,即細菌、真菌和黴菌。

早在四千多年前,人類就有使用抗菌織物的實例,古埃及人採用藥用植物處理包布保護木乃伊就是最好的見證。再後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抗菌軍服被德軍推上了戰場。直到二十世紀60—70年代,抗菌整理才被較大規模地開發。此階段的整理劑主要以:汞、銅、鋅、鉛、錫等有機或無機金屬化合物為主,當然,還有一些酚類(如五氯苯酚、水楊酸苯胺等)、雜環化合物(如吡唑類、嘧啶類等)和其他有機化合物(如五氯苯基月桂酸、結晶紫等)。然而,經過上述抗菌整理劑處理后的織物,大部分由於存在不耐洗滌或含甲醛等毒素的缺點而無法得到推廣、使用。

Advertisements

1980年以來,抗菌整理邁向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抗菌技術逐步走向成熟、完善。各發達國家及部分發展中國家不斷開發出效果好、安全性高、耐洗滌性強的抗菌整理產品,技術上實現了質的飛躍。

期間,人們開發了適應不同纖維的抗菌整理劑,如:有機硅—季銨鹽抗菌劑,它不僅能使纖維素纖維具有優良的抗菌功能,而且可用於滌綸、錦綸等合成纖維紡織品及其混紡織物,使其具有較好的抗菌效果。

比如高分子永效抗菌棉,「高分子永效抗菌纖維」屬國家級發明專利,世界領先技術。它採用高分子修飾技術對纖維進行接枝,產生多聚陽離子基團。當細菌與抗菌纖維表面多聚陽離子基團接觸,能改變細菌細胞表面親水性,破壞細胞膜的正常結構。

與此同時,具有多種功能的抗菌織物也隨著抗菌技術的發展而投入市場,如:用於床上用品等的抗菌、防蟎功能織物;具有保暖、抗菌保健功能的遠紅外抗菌織物;主要用於夏季服裝面料的防紫外、抗菌織物等。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