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五行學說與養生

上一篇文章博雅講到了陰陽學說在養生中的應用,今天我們來講一講易經五行學說與養生。

1,五行學說的來源

五行學說來原於《易經》,自古就有「醫易相通」、「醫易同源」之說。我們熟知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黃帝內經》。其理論體系和中醫方證瓣治體系,都是在《易經》思想方法指導下建立起來的。

2,五行學說的概念

五行學說,是研究木、火、土、金、水五行的概念、特性、生克制化乘侮規律,並用以闡釋宇宙萬物的發生、發展、變化及其相互關係的一種古代哲學思想。

3,五行學說的內容

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和它們的運動。它是陰陽相互作用的產物。構成了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五行循環,稱為「五行相生」。順著這種循環物質就相生,違背了它就會相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稱為「五行相剋」。 見圖

Advertisements

(一)五行的特性

木曰曲直-生長、升發、條達、舒暢

火曰炎上-溫熱、向上、升騰、明亮

土爰稼穡-生化、承載、受納

金曰從革-沉降、肅殺、收斂、清潔

水曰潤下-滋潤、下行、寒涼、閉藏

五行相生

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間存在著有序的遞相資生、助長和促進的關係。次序:木→火→土→金→水→木

五行相剋

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間存在著有序的間相克制、制約的關係。次序:木→土→水→火→金→木

五行制化

是指五行之間既相互資生,又相互制約,以維持事物間的動態平衡,推動事物間有序的發展與變化。  

(二)事物屬性的五行歸類

1,運用五行歸類的理論,解釋五臟與六腑、形體、官竅之間的聯繫

以五臟(肝、心、脾、肺、腎)為中心,與六腑(實為五腑:膽、小腸、胃、大腸、膀胱)相配合,聯繫五臟支配的五體(筋、脈、肉、皮、骨)、所主的五官(目、舌、口、鼻、耳),以及外榮於體表的特定組織,即五華(爪、面、唇、毛、發)等,形成了以五臟為中心的臟腑結構系統。

Advertisements

2,運用五行歸類的理論,解釋五臟與五季、五氣、五化等之間的聯繫

把人體的五臟、六腑、五體、五官等,分別與自然界的五方、五季、五味、五色等事物加以橫向聯繫 ,構建天人一體的五臟系統。

五官和五髒的關係:肝開竅於目,肺開竅於鼻,腎開竅於耳。

情緒和五髒的關係:喜傷心,思傷脾,悲傷肺,怒傷肝,恐傷腎

五味與五髒的關係:苦入心,酸入肝,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腎

顏色與五髒的關係:紅入心,綠入肝,黃入脾,白入肺,黑入腎。

3,運用五行生剋制化的理論,解釋五臟系統之間的聯繫

以五行相生說明五臟之間的資生關係:

木生火:肝藏血以濟心,肝之疏泄以助心行血;

火生土:心血滋養脾土,心陽溫煦脾土,助脾運化;

土生金:脾氣運化,化氣以充肺;

金生水:肺之精津下行以滋腎精,肺氣肅降以助腎納氣;

水生木:腎藏精以滋養肝血,腎陰資助肝陰以防肝陽上亢。

4,以五行相剋說明五臟間的制約關係:

水克火:腎水上濟於心陰,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

火克金:心火之陽熱,可以抑制肺氣清肅太過;

金克木:肺氣清肅,可以抑制肝陽的上亢;

木克土:肝氣條達,可疏泄脾氣之壅滯;

土克水:脾氣之運化水液,可防腎水泛濫。

中醫學在「天人相應」思想指導下,以五行為中心,將自然界空間結構的五方,時間結構的五季,人體結構的五臟進行了五行屬性的歸納,從而將人體的生命活動與自然界的事物或現象聯繫起來,形成了聯繫人體內外環境的五行結構系統,用以說明人體以及人與自然環境的統一。

五行學說的實用在於它有針對性,也就是說當人體內出現五臟不平衡后,在不平衡中找出不平衡的原因所在,再用藥物食療等措施把平衡恢復原狀。 如中醫師經常會談到的「培土生金」(肺虛補脾)、「木火刑金」(肝火旺而導致的咳嗽咯血)、「資水涵木」(滋腎養肝)等就是此說。

了解了五行對應五髒的關係,他們之間相生、相剋、相乘、相侮的意思,對我們的養生調理身體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