捲煙工與深山中的「腦丁」:日本扶持下的台灣煙草和樟腦工業

由日本移民組成的吉野村的煙草種植園。

圖為1931 年之前的總督府專賣局台北煙草工廠大門和廠房局部。該工廠位於台北市建成町,煙廠內有煙葉倉庫,切煙、捲紙、捲煙、包裝等車間。

圖為1944 年已使用粉碎機切碎煙葉的煙廠切煙車間。

將粉碎好的煙葉,混入食用油(上等煙加茶油,中下等煙加花生油)作為黏結劑,再壓成煙葉板,然後裁切成短細長條,準備做煙捲的內芯,稱作「刻煙」。圖為注油、加壓、刻煙的情景。

1944 年的專賣局煙草工廠,制煙的最後一道工序:女工手工將機器包裝好的單盒香煙10 盒一組放入外包裝盒中,再用機器壓封,包裝成一條條的香煙。人機合作,效率更高。

台灣全島均有原生樟樹林,以台灣中部濁水溪上游的阿里山北段、中央山脈中段、雪山南麓一帶最多。1921 年在台中州新高郡和庄的阿里山北側發現一棵巨大的古樟樹,直徑18 尺(約6米),樹高168 尺(50 多米),測算樹齡1400 年, 是台灣發現的最大的古樟樹,被命名為「樟樹神木」。圖為日警與這株「樟樹神木」合影。

Advertisements

腦丁在樟樹林附近搭蓋的草房,被稱作「腦寮」,它不僅是腦丁的居所,也是就地初步加工樟腦的簡易工棚。圖為台南廳甲仙埔支廳蕃薯寮(今高雄縣旗山鎮)的腦寮和腦丁們。該地有1200 個腦灶、2730 名腦丁,年產樟腦油100 萬斤以上,由總督府專賣局支持的日本三井商會組建的「台灣采腦拓殖株式會社」管轄。

總督府樟腦局設在山區的山地試驗所,使用帶動力的木片削取機,提高了鑿切樟木片的工效,加快了在腦寮生產樟腦初級產品的速度。圖為山地試驗所的腦灶青煙繚繞,一派興旺景象。

裝入袋中的樟腦膏擱到刳板的橫樑上,靠自重使油水分離,樟腦油溢出,經刳板收集流入鐵桶,袋內剩的是析出樟腦油之後的粗製樟腦。

以上圖文選自《日本侵華圖志》第三卷《侵佔台灣五十年(1895-1945)》,洪小夏、殷占堂編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5年5月出版。《日本侵華圖志》共二十五卷,南京大學資深榮譽教授張憲文主編。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山東畫報出版社有限公司合作項目,併入選「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國家新聞出版改革發展項目庫 2014 年度入庫項目。

Advertisements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