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住口!這樣的誇獎會讓孩子更「受傷」!

我們整天在強調讚美的重要性,但我們真的懂得如何讚美孩子嗎?對於讚美這件事,不是我們在父母那裡得到的少,所以就要補償給孩子。任何補償心理都是有害無益的。讚美是一種理智的情感,需要你與寶貝之間有著深刻的理解與默契,它是信任的紐帶,而不是一顆糖。

絕大多數如今為人父母者,是在自己父母打擊的陰影下成長起來的,優秀的永遠是別人家的孩子,而我們,考了100分還得為上一次只考了99分而接受再教育,挫折教育化身為打擊教育。於是,我們暗暗下決心,一定不能讓自己的孩子受二道罪,吃二茬苦。

於是有了一個問題,當父母的讚美來得過於容易,寶貝就會將其視為理所當然,他們甚至分不清什麼事情是自己應該做的。

【過度讚美,反倒可能讓孩子感到自卑】

小小美去一個小夥伴家玩耍,小夥伴的媽媽很忙,常常孩子在玩耍的時候,自己看著電腦或者手機,小夥伴因為任何事情去找她的媽媽,媽媽都像條件反射一樣大聲說,你好棒啊,你太棒啦!孩子也習慣了這樣的交流,做任何一件小事,無論是拼了一個簡單的拼圖,還是拿到了一個漂亮的娃娃,都去媽媽面前晃晃,收穫讚美后,就不再纏著媽媽。等媽媽忙完了,我問她,你是不是都沒看清楚女兒幹了什麼,就說你真棒,她說是啊,這樣她就不會纏著我了。

回家的路上,小小美跟我吵鬧,問為什麼我從來不像妹妹的媽媽那樣讚美她,為什麼她做的比妹妹好,我也不誇她……

平心而論,我不是一個吝嗇讚美的媽媽,但與那位每時每刻把「你真棒」掛在嘴上的媽媽相比,顯然太高冷了。我沒有辦法回答小小美,只能在下次,她與這個小夥伴一起玩耍的時候,刻意多讚美她,雖然內心並不認同。

後來一次在路上遇到小夥伴的媽媽,她抱怨孩子特別玻璃心,在幼兒園總跟別的小朋友搶東西,搶不過就哭,老師不喜歡她,她也不喜歡老師。

我想,這多少與母親泛濫的讚美有關。被讚美是會上癮的,尤其會讓孩子分不清哪些事情是她的責任,她應該去完成,而是每一步,都需要讚美的鼓勵,像馬戲團的小獸,完成任何一個動作都要有食物的鼓勵,嘗不到甜頭就罷工,就覺得受傷,甚至懷疑自己,這種理所當然有糖吃的心理,在集體生活中一定會遇到挫折。

【讚美不僅要發自內心,更要有理有節】

我們的父母把打擊當成工具,而我們卻把讚美當成工具,不過是從A換到B,本質並沒有什麼區別。我所理解的讚美不是工具,而是發自內心的欣賞,這種欣賞還要添加理智的作料,情感泛濫會影響它的品質。

有些事情,比如吃飯、收拾玩具,我認為是小小美這個年齡應該做好的,我會指導她怎麼去做,要求她專註地去做,給予信任,表明我相信她一定可以做好,但不會輕意說「你真棒」。

我會認真觀察,她的努力程度我能夠看到,讚美是給她的努力程度的,而不僅僅是她做了這件事。

沒有隨時隨地的禮物,也不會有隨時隨地的讚美,只有這樣,當孩子收穫讚美的時候,才能明白這是自己的努力換來的,而不是因為自己是個孩子就理所當然地得到。

克制自己的情感與情緒,是任何良性關係的基石。我也見過由著情緒來的媽媽,高興的時候,不停地讚美孩子,不高興的時候,就各種打擊,或者孩子做得比上一次更好,她也氣呼呼地不說話。

一個女人,無論她的學識、地位、身份如何,能在孩子面前控制情緒的,都可升級為優秀母親。為人母這件事,對我們最大的裨益也正是逼著我們學會控制情緒,向人格成熟邁出最重要的一步。

讚美的標準,在每個母親心裡是一條金線,這條金線必須超越個人的情緒與喜惡,否則我們與我們痛恨的父母其實沒有區別,都僅僅是將孩子當作了發泄情緒的工具。高興起來,孩子就是天使,不高興的時候,孩子就是魔鬼。

【讚美不是補償】

讚美是好的,卻一定要加上適度與理性這兩個修飾詞。如果只是籠統地相信「孩子要誇,越誇越好」,你最終收穫的可能是一個敏感、脆弱、懼怕成長的孩子,當他開始上幼兒園,當他走進自己的小社會,他發現外面的世界非常可怕。媽媽眼裡的他,每一個動作都是出眾的,而大家眼裡的他,那麼平凡,那麼平常,這其中的落差讓他不敢邁步向前。

讚美的目的,是培養一個自信、勇敢、人格健全的孩子。過度的讚美會讓孩子變得脆弱、敏感,而依據自己的喜好、自己的情緒去決定是讚美還是打擊的父母,通常他們的孩子也會變得喜怒無常,沒有標準,沒有堅持,一切是情緒說了算,最終,孩子不知道自己的責任是什麼,什麼是正確的,努力有什麼意義,反正一切都要看天。

所以,我們整天在強調讚美的重要性,但我們真的懂得如何讚美孩子嗎?對於讚美這件事,不是我們在父母那裡得到的少,所以就要補償給孩子。任何補償心理都是有害無益的。讚美是一種理智的情感,需要你與寶貝之間有著深刻的理解與默契,它是信任的紐帶,而不是一顆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