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肺癌醫生遭遇肺癌:徐林友醫生的故事

2011年年初,徐林友醫生被診斷為「晚期肺癌伴腦轉移」,通常情況下,這一階段疾病的自然病程為100天左右。在接受治療沒多久后,心繫患者的徐林友醫生重返工作崗位。勤勉的工作,樂觀的心態,加上積極配合治療,徐林友醫生奇迹般地跨過了所謂的100天「預言」。到2014年末,距離徐林友醫生最初確診已有4年整。近日,徐林友醫生在HEALTH TALK節目上為我們分享了他的心路歷程。

當肺癌醫生遇上肺癌

從醫20多年的徐林友醫生或許不會料到,已經打了20多年交道的肺癌有一天會降臨到自己頭上。忙於工作的他突然有一天在外出辦事時暈倒,隨即被送往自己工作的醫院並馬上轉到上海肺科醫院。從黃山去上海的時候,同事都不肯告訴他詳情,但徐林友通過自己多年來的經驗判斷,心裡就已經知道自己肯定是癌症了,只是不知道分型;結果出來,他就問了一句話「是腺癌還是小細胞癌?」妻子只能含淚告訴他結果。

Advertisements

面對癌症,樂觀堅定

在上海肺科醫院經過姜格寧醫生的確診晚期肺癌伴隨腦轉移,雖然明明知道常規治療超不過100天,可當晚徐醫生到了賓館就睡著了。之後徐林友被救護車送回黃山,性格樂觀的他並沒有覺得難受和心情不好。回到黃山後,徐醫生掉下了整個疾病生涯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的眼淚。當時,當他回到自己所工作的醫院,看到同事都在門口迎接他,一向樂觀開朗的他不禁感動落淚。之後徐醫生在自己的醫院開始接受放療。同樣的病房,他的身份已從醫生變成癌症患者,人瘦了14斤,頭髮也掉光了。不過精神狀態卻好多了,有時候同事來看他,徐林友反過來還會逗他們。不同於癌症病人大多會表現得焦慮恐懼,徐林友卻沒有,這可能與他的性格,以及他的工作經歷有關。而且,為了不讓父母擔心,他隱瞞了病情。不過他一直有很強大的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來,親眼看到女兒上大學。

Advertisements

改變習慣,積極治療

在這個時候,他的主治醫生兼好友的姜格寧醫生給他打了個電話。在電話中姜醫生提到徐得的是肺腺癌,並建議徐做一個EGFR基因突變檢測,有一種葯或許對他的病情有效。EGFR是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的英文縮寫,EGFR是一種對腫瘤細胞的繁殖、生長、修復和存活等起重要作用的膜蛋白。大量臨床試驗表明,易瑞沙和特羅凱對具備EGFR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而言,這兩種藥物治療有效率可高達90%1,而對錶皮生長因子受體基因不存在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這兩種藥物的治療有效率低。在中國,約41%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攜帶EGFR基因突變。

檢測非小細胞肺癌病人是否存在EGFR基因突變,能對靶向治療的效果進行前瞻性的預測,為醫生臨床用藥提供良好的參考,提高靶向治療的準確性和精確性。EGFR突變的非小細胞癌患者使用TKI靶向治療較化療有更多的生存獲益。如果病人存在突變,果斷使用靶向治療,可為病人帶來積極的治療效果和重生的希望。如果病人不存在突變,則可為病人尋找其他更適合的治療手段,既節省了寶貴的治療時間,同時也避免了不必要的花費。

在我國,EGFR突變陽性的非小細胞癌患者數量多,但EGFR的檢測率很低,許多患者正面臨著缺少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而延誤診治的問題。

拿到檢測結果確認合適后,徐林友停止了一個療程的放療,開始接受靶向治療。肺癌靶向藥物治療自2004年傳入中國,生物靶向治療成為繼手術、化療、放療三大傳統治療之後又一重大治療方式。通過調動患者自身的天然防衛機制或給予天然(或基因工程)產生的針對性靶向性很強的物質來取得抗腫瘤的效應。對他而言這無疑是個好消息,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他也開始反思自己以前的生活,努力改變著自己的生活和飲食習慣,比如戒煙酒,在家閱讀醫學書籍,再配合適當鍛煉。接受放療和靶向治療兩個多月之後,恢復非常明顯,自我感覺良好,體檢時肺部的病灶消失,腦部病灶也明顯縮小,經過科學的靶向治療及放射治療,積極的心態調整,複查肺部病灶及腦部病灶已全部消失了。所以2011年4月1日,他又恢復了臨床治療工作。徐林友說回來上班和同事、病人在一起,做些工作,心情會更愉快。在與癌症頑強抗爭的日子裡,徐林友醫生一直堅守胸外科一線,手術不輟。2011年1月至2014年5月,他共收治患者1435名,實施手術351例,分別佔全科收治患者數的44%、手術數的41.5%,在科室一直名列前茅。

3年多來,與病魔的頑強鬥爭,讓徐林友醫生收穫了很多人生感悟。如今他有了一份兼職的「工作」--- 幫助癌症患者樹立生活的勇氣和信心。他說:「只要身體允許,我會堅持到最後一刻,用我的技術和經歷,與癌症抗爭到底,為患者撐起一片晴朗的天。」

》》》閱讀更多醫生的事兒,請關注微信號——yike515(醫客)

"醫客"APP——最好用的醫生助手,各大應用市場均可下載。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