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養生嗎?

「養生」一詞最早出現於道家經典之一的《莊子》內篇中。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之意。總之,養生就是保養生命的意思。老子言「長生久視」,我國言養生自道家始。

道家的養生觀是一種自然之道的養生觀,是一種順應自然、適性重生的生命觀。老子、莊子反覆強調人在生死問題上要順乎自然,「不悅生,不惡死」,生而無樂,死而無悲,不以生死為念,不傷性情而得至樂。莊子說:「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地。人之有所不得與,皆物之情也。(《莊子·大宗師》)」莊子對死亡持自然態度,讓人們在主觀意念上把死亡作為生命的一種自然、合理的發展歸宿,無怨無悔地接受下來,從而獲得一種達觀的死亡觀。「死,無君於上,無臣於下,亦無四時之事,從然以天地為春秋,雖南面王樂,不能過也。」(《莊子·至樂》)死不過是擺脫了人生中的一切牽挂和煩惱,自由自在、任意逍遙,是最愜意不過的了,故而人們應當生時安生、死時安死。這種將生死納入自然之道的生命觀,表現出道家生命觀所包涵的順其自然、不驕不躁、清心寡欲、無知無識、安命無為的生命態度。

Advertisements

老子、莊子都十分重視精神養生,追求個體生命自由、平等,與大自然和諧相處,提倡人們以平等的心胸對待萬物,對萬物存有價值平等如一的認可。精神養生的關鍵就是虛靜。老子《道德經》說,「清靜為天下正」(《老子·四十五章》),「致虛極,守靜篤」(《老子·十六章》)。只有清靜才能保持其正常功能,從而開創中華養生學「靜神學派」。莊子提倡以「坐忘」、「心齋」、「攖寧」心態面對生命。所謂「坐忘」就是否定知識中的一切分別,把它們都忘了,從而達到心理上的寧靜狀態;所謂「心齋」就是要心志專一,對事物不用耳朵去聽而用心去領會,然後再用氣去感應以達到空明的心境;所謂「攖寧」就是在紛擾中保持安定,平心靜氣,安然無欲。總之,道家的生命觀是告誡人不要過分狹隘地執著於當下「我」的生命,而要從宇宙自然的永恆生命的背景中來體驗個體生命的永恆根基,達到齊物我、同生死、合天人的精神境界。

Advertisements

與東方傳統文化相比,西方基督教在養生方面沒有太多的專門而具體的論述。不過,根據其對人生觀的態度來看,基督教十分重視人們心理的完美。認為:人要心理充實,才能有一個完美的性格——「完美人格」,要有一個完美的人格,其中一點必須要有信仰。基督教的信仰當然是上帝、是神。如果人沒有了信仰,不知道上帝的存在,不懂神的意願,生活就會失去方向,精神就會空虛,生命的動力就不知該用在什麼地方。同時,當人的心理空虛,缺少精神寄託時,即使他有充足的物質生活享受,在生活中也會隨時充滿各種不安和緊張。這種時常心裡充滿緊張和不安的人,當然不可能有一個健康的人格,久而久之,也不會有一個健康的身體。

無論何種文化,都表達了一種精神層面的養生,只有精神健康,積極快樂,才是養生的真諦。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