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是什麼

青少年要想成為未來的科學家,不僅從小要有科學的夢想,還要對科學有所了解、知道科學是什麼、有哪些內容和意義,這樣才可能有的放矢,勇往直前。

1.關於科學的定義

「科學」是當今社會使用頻數很高的一個詞。按照詞典的解釋,「科學」一詞最早來源於拉丁文,含有「學問」、「知識」的意思。這是科學一詞最基本的解釋,也最簡單的含義。「科學」這個詞最初傳入我國時,被譯成「格物致知」,人們認為科學是通過推究事物的原理、規則而獲得的理性知識。

歷史發展到了今天,科學已經取得了很大的發展,科學的作用日益為人們所了解和接受。人們從各個角度來研究科學,對科學進行著各種解釋,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種:

(1)科學是準確的判斷;

(2)科學是事實和規律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

(3)科學是一種方法,是人類認識自然與社會的方法,也是改造自然、改造社會和改造自身的武器和工具;

(4)科學是一種社會現象;

(5)科學的發展是無止境的;

(6)科學是種種知識單元通過它內在的聯繫而建立起來的知識體系;

(7)科學是一種重要的人類活動等。

上述每一種解釋都反映出科學的某一方面的本質特徵,但要給出一個精確而完整的定義是十分困難的。科學學創始人之一的貝爾納就認為,科學不能用定義來詮釋。他認為,科學是一種建制,科學是一種方法,科學是一種維持或發展生產的主要因素,科學還是一種重要的觀念來源……儘管要給科學下定義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但為了方便青少年認識科學、了解科學,我們還是要對科學做出基本的描述。一般而言,科學是人類在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過程中,對所積累的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或者說是人們對自然、社會本質及其運動規律觀察、認識、探索與把握,進而形成的客觀真理,並以知識形式積累和傳承,是人類智慧的結晶。

2.科學的基本內容

科學有哪些內容呢?有一種自然科學觀點認為,在多數情況下我們所說的科學,尤其是近代或現代科學,主要是指自然科學,例如物理、化學、生物、天文學等,而哲學、邏輯學、倫理學、美學、宗教、文化、藝術等社會科學及人文科學內容都被列入在非科學之列。這種觀點雖然有一定的代表性,也合乎人們習慣上對科學的理解,但比較明顯的是範圍過於狹窄了。另有一種綜合科學觀點認為,隨著科學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科學必然會從自然領域,向社會及人文領域邁進。因此,科學的基本內容,應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思維科學、人文科學和哲學。自然科學是研究自然界不同對象的運動、變化和發展規律的科學如物理學、生物學、天文學;社會科學是研究人類社會不同領域的運動、變化和發展規律的科學,如社會學、經濟學等;思維科學是關於人類思維活動規律的科學,有時被歸入自然科學之中,有時被單列如邏輯學;人文科學是關於文化、藝術等的科學,如文化學等;哲學是關於世界觀的學說,它們有時被歸入社會科學之中,有時被單列為一門科學。

現代觀念表明,科學應具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基本內容。第一是科學知識。科學知識是人類對客觀世界認識與經驗的總和,也是人類探索客觀事物發展變化規律及成果的紀錄。不僅能夠幫助人們形成智力、專業能力、勞動技能,還可以形成新的思想、新的觀念和方法等。第二是科學方法。科學方法是建立在科學理論基礎上的系統化、條理化、理論化的科學知識。同時,也是在進行科學實踐活動中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技術手段和工具,一直都備受人們重視。第三是科學思想。科學思想是科學知識和方法的概括和提升,不僅與科學知識、科學方法共同組成了科學體系,構成生產力的主要因素,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且科學思想本身也是一種巨大的力量。在科學思想的指引下,人們提高了認識能力、創造能力,把自身文明不斷推向新的高度。第四是科學精神。科學精神是人們在長期的科學實踐活動中形成的共同信念、價值標準和行為規範的總稱。從科學本身的角度說,科學精神是科學的靈魂,也是人們從事一切科學活動的原動力。科學精神的內涵也十分廣泛,主要有求真務實和開拓創新的精神、批判和懷疑精神、實踐和探索精神、人文和奉獻精神等。

3.科學與技術

現代科學技術迅速發展,一方面學科越來越多,分工越來越細,另一方面學科之間的相互聯繫越來越密切。不僅出現了一些新的學科,而且一些原有的知識也在不斷豐富和發展。據英國科學家詹姆斯推斷:人類科學知識在19世紀,每50年增一倍;20世紀中葉,每10年增一倍;到了70年代,每5年增一倍;80年代,每3年增一倍。預計到2020年,每過73天信息量就會翻一番。現代科學技術已經形成一個極其龐大而複雜的體系,知識總量呈幾何級數增長。在日常生活中,一提到科學人們自然會認為,這是指科學技術知識,科學似乎成了科學技術的代名詞。其實,自二十世紀以來,由於科學的迅猛發展,科學研究的規模日益擴大,現代意義的科學已不僅僅是單一的知識體系,還包括技術。技術是指人類根據生產實踐經驗和應用科學原理,而發展起來的各種工藝方法和技能,以及物化的各種生產手段和物質裝備。

科學與技術或統稱為科技,是通過研究客觀事物及其規律,利用特定的方法和手段,使生產達到有效、便捷、低消耗、高產出的目的,以促進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科學與技術不僅有區別,更有著緊密地聯繫,就像一枚硬幣的正反面彼此相輔相成,誰也離不開誰。正是科學的發展推動了技術的進步,而技術的進步反過來又支持科學研究的不斷深入,科學與技術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作為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已成為當代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4.高新科技

對於高科技,一般認為這本來就是一種集人才、知識、技術、資金、信息、產業等為一體,是競爭性和滲透性極強,對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具有重大影響的前沿科學技術。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人類社會正在經歷一場新的科技革命,以信息技術、生物技術、能源技術、納米技術、航天技術為代表的高新科技,呈現出日新月異般的迅猛向前勢頭。據有關報道,隨著基因技術的發展、人類基因圖譜的繪製完成,為人類掌握自身的生、老、病、死規律,使生命更好地繁衍將成為可能;一些重大的疑難病症將逐步得到治癒和消失,人類的壽命將得到延長。人們運用納米技術,按原子和分子的尺度對物質重組,使納米機器人進入人體內臟、血管,用於診探病情、運送藥物、施行手術,已經獲得進展。

如今,人們對信息、基因、納米等高科技名詞已經不再陌生。高科技及其產業,對經濟社會的發展與進步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在關係到國家戰略利益的高新技術和前沿科技領域,我國已經取得了載人航天、衛星導航系統、量子通信、超級計算機、載人深潛器等一系列令世界矚目的重大成就。但是,還應該看到我國的科技實力,仍然落後於發達國家。因此,要加強未來科技人才特別是高科技人才的培養,以儘可能短的時間,趕超世界先進水平。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在其發表的文章《卡位「第六次科技革命」》中表示,「中國再也不能與新科技革命失之交臂,必須密切關注和緊跟世界經濟科技發展的大趨勢,在新的科技革命中贏得主動」。

5.科學的功能

在人類文明誕生與發展的漫漫歷程中,科學技術始終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正是由於科技的推動,人類社會才得以跨越愚昧落後,走向文明與進步。從一定意義上說,人類社會進步的歷史也是一部科學發展史。例如為了生存,人類自古學會拾取木棒、石塊當工具,木棒延伸了手臂的長度,石塊增加了拳頭的硬度,組合木棒、石塊成了石錘;隨著人類使用工具的不斷進步,到了鐵器時代,人們以鐵鎚取代石錘來增加力量;近代機器的發明、電的使用,勞動者可以用各種機械替代繁重的勞動;信息技術日益發展的今天,我們已經開始利用計算機、機器人來協助處理各種繁雜的工作,並且可以使衛星上天、「蛟龍」入海等等。

現在,幾乎沒有人再懷疑科學的作用了,科學的實際應用已經隨處可見。日常生活的許多內容,幾乎都是由科學支撐著。如吃的是經科學栽培和科學的工藝生產出的蔬菜、瓜果和食品;穿的是用科學工藝紡織加工出的衣服;住的是帶有電梯、電燈、電話、電視、電冰箱、洗衣機、電腦等電器的高層建築。我們正在享受著科技文明的成果,誰也不會再懷疑科學的用處。相反,我們正越來越深刻地意識到,科學技術對於發展生產力、發展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決定性意義。

貝爾納認為:「科學的功能便是普遍造福於人類。科學既是人類智慧的最高貴的成果,又是最有希望的物質福利的源泉」。 人類的進步與發展得益於對科學技術的掌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的《世界科技報告》指出:「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從根本上說就是科技知識的差距、人才和勞動者科學素質的差距。」大家知道,在自然界人類並不具備全部優勢,一個人的能力遠不及許多種動物大。如力量不及牛、馬等動物;奔跑的速度又不及羚羊、花豹;聽覺(包括感覺)還不如蛇、老鼠之類;視覺也不如鷹隼;嗅覺更不如各種犬等等。但人類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就是大腦會思維、思考,人們應用自然運作原理,有了各種科技發明和創造,而科技的進步全面提升了人類的生存與發展能力。21世紀以來,科學技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發展,並越來越深刻地影響和改變著我們的生活。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創新是強國之根本,科技人才是重中之重,正日益為人們所理解和接受。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