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簡史》讀書筆記

導讀:春節放假期間大約花了15個小時讀完《未來簡史》這本書。主要是喜歡作者看待各種問題的不同角度以及對各種問題的解讀別具一格。此書絕對的值得一看,作者給未來描繪了各種可能出現的不同場景和社會可能的生存方式,並不是預測未來會這樣。

一,人類三大難題:飢餓、瘟疫和戰爭

人類過去幾千年一直被這三個問題所威脅。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人類先知想象了各種神,世世代代向神祈禱,發明了各種各樣的工具,創建了各種各樣的國家和社會體系,但是這些一點用處都沒有,人類依然無法避免被大量的餓死,瘟疫的肆虐,戰爭的殘酷。以至於很多思想家或者說宗教說:飢荒,瘟疫和戰爭是上帝的計劃的一部分,或者是人類不完美的本性的一個組成部分。也許是出於無奈,過去的人類才相信這些事上帝計劃的一部分。科幻小說《三體》裡面也有類似的場景,當人類知道不久以後地球將被科技高度發達的三體人佔領,人類選出了4個人類制訂應對計劃,主角羅輯就是被選中的人之一,一開始認為對應對三體文明沒有任何的勝算,所以用自己的權利為自己去找一個自己想象出來的人物來做自己的妻子,還對全世界的人來說:這是計劃的一部分。當時整個人類的希望都寄託於他們的計劃,所以這一切在人們看來不合理,但是確實這樣荒唐的事就這樣發生者。

進入21世紀,人們驚訝的發現過去無法克服的問題,已經基本得到解決。儘管有的地區還是被這幾個問題困擾者,但是這些問題不再是自然法則造成,而是政治造成的災難。更多人死於吃得太多而不是吃得太少,更多的人死於年老而不是傳染病,更多的人死於自殺而不是被士兵、恐怖分子或罪犯殺害。

作者舉了很多例子:2010年,飢荒和營養不良聯合造成約100萬人死亡,而肥胖導致300萬人死亡。到二十世紀,流行病繼續殺死了數千萬人。1918年,法國北部的戰壕中的士兵開始在特彆強大的流感病毒中死亡,其綽號為「西班牙流感」。這一流行病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殺死了5000萬至1億人,而第一次世界大戰從1914年到1918年只殺死了4000萬

每隔幾年,我們對一些潛在的新疾病的爆發感到震驚,例如2002-2003年的SARS,2005年的禽流感,2009年的豬流感。但是SARS導致全世界不到1000人死亡,埃博拉殺死了11 000人。它們雖然造成巨大的恐慌,但是實際造成的死亡人數和黑死病、天花、西班牙病毒不是一個數量級。

戰爭也在消失。縱觀歷史,大多數人將戰爭視為理所當然,在古老的農業社會中,100個人死亡,其中就有15個人死於暴力,但在二十世紀期間,雖然經歷了2次世界大戰,但是暴力僅造成5%的死亡,而在二十一世紀初,它造成了全球死亡率的大約1%。

所以作者得出結論:飢荒,瘟疫和戰爭可能將繼續在未來幾十年使數以百萬計的受害者受害。然而,它們不再是不可避免的悲劇,超越了無助的人類的理解和控制。相反,他們已經成為可控的挑戰。

二,人類的新議題:長生不死、辛福快樂和化身為神

作者認為,人類未來有三大目標,分別是:不朽、幸福以及神性。由於對人類造成威脅的三大問題飢荒,瘟疫和戰爭得到控制解決。那麼人永遠不滿足的心肯定會有新的目標。首先,死亡問題是人最希望得到解決的問題。誰不希望長生不死,青春永駐呢?如果解決了長生不死,但是我不幸福不快樂,那又有什麼意義?然後,辛福快樂這個問題也是人類面臨的新問題。前兩個問題解決了,人類真的就完美了嗎?顯然不是,人永遠不滿足,人還希望具有「神性」,能呼風喚雨,為所欲為。在某種程度來說,人就是神人,比如對地球上其它的動物來說,人就是神。

進入現代社會後,人們不斷的提醒自己,人的生命是宇宙中最神聖的東西,生命權是人最基本的權利。毛主席都說過: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寶貴的。既然人是最寶貴的,那麼人的生命就是最神聖不可侵犯的。那麼顯然,死亡違背了這一基本準則,人類自然需要對死亡進行全面的抗爭。由於當今生物科技和計算機技術高度的發達,生物和醫學科學家認為疾病只是一個技術問題,那麼死亡也只是一個技術問題。既然是技術問題,那麼就一定有技術的解決方案。

2013年,谷歌設立了一家子公司,其任務就是「解決死亡問題」,谷歌的馬里斯說,在與死亡的鬥爭中,我們試圖贏得比賽,因為活著比死了更好。矽谷其他接觸的人物也擁有類似的夢想。

PayPal聯合創始人彼得·蒂爾最近承認,他的目標是永遠活著。一些專家認為,人類將在2200年戰勝死亡,另外一些人則認為是2100年。這個聽起來對我們這一代人可能有點遙遠,但也許我們的下一代當中就有一部分人將真正的獲得不朽。

死亡問題如果解決或者說沒有解決,人類也在追尋:幸福快樂。許多思想家和先知將幸福定義為最高的目標。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說:幸福是生命的唯一目的。幾千年來人累苦苦追求幸福快樂,然而並沒有多少人找到自己的辛福快樂,總是伴隨著不幸。就算在當今社會一樣,人依然沒有找到自己的幸福快樂。工作,結婚,房子等等甚至壓的人喘不過氣來,現在大部分人的追求都是這些,難道說人所追求的就是幸福嗎?

生物科學家給幸福分解為兩個方面:一個是心理,一個是生理。在心理層面上,幸福取決於期望而不是客觀條件。我們不會因和平與繁榮的生活而感到滿足,相反,當現實符合我們的期望時,我們的期望會迅速的膨脹。人類近幾十年來的巨大發展,轉化為更大的期望,而不是更大的滿足。在生物層面上,我們的期望和幸福都是由我們的生物化學決定的,而不是由我們的經濟、社會或政治情況決定的。當你在球場上進球,在工作中得到晉陞、中彩票、談戀愛的時候,你會感覺非常愉快,但是這種感覺很快就會消退。如果你想再次感受那些美妙的感覺,你必須得到新的刺激。所以解決幸福快樂的問題不比解決死亡的問題容易。

如果不朽和幸福的問題解決了,那麼人還有什麼追去的。人是很會幻想的的物種。比如我想擁有超人的速度和力量,想要孫悟空的刀槍不入和變化等等各種神的能力。能不能實現這種神力,沒人知道。但是通過基因工程,通過基因改造創造完美小孩,比如超強的記憶力、去掉人的疼痛的基因等等。也就是控制人的情緒智力只是個技術問題。

8

三,宗教

過去的宗教是基督教,佛教,印度教,伊斯蘭教等等教派。而現在也有宗教,只是不是這麼叫。人文主義就是現代社會的第一宗教。

在古代,偉大的宇宙計劃或者說上帝的意志給人類的生活帶來了意義,而在現代,人文主義扭轉了角色,期望用人類從自己的內在經驗中吸取生命的意義,甚至賦予整個宇宙以意義。換句話說:就是為無意義的世界創造意義。

作者把人文主義分為三大派別:自由人文主義、社會人文主義和進化人文主義。自由人文主義,通常也稱自由主義,算是最正統的人文主義,也是西方社會的主流思想。自由主義認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擁有不可替代的個人體驗,就像一道光,從各個角度照亮世界。每個人在身體上和心靈上都必須是自由的,個人自由神聖不可侵犯。正是每個人的內心賦予了世界意義,而這也是各種道德及政治正當性的來源。政治上,自由主義者堅信選民的力量;經濟上,自由主義者堅持消費者最正確;道德上,自由主義者鼓勵每個人應該聽從內心的聲音,只要自己感覺好,並且不傷害他人,那麼就可以隨心而動。對自由主義者來說,最重要的使命就是保護每個人內心的自由。

與自由主義一樣,社會人文主義也認為人最可寶貴,人的體驗是世界意義的終極來源。如果你問馬克思如何看待血汗工廠雇傭十歲的童工,馬克思會說這侵害了十歲兒童的權益,是一種剝削,但他不會說上帝不允許工廠雇傭童工。

社會人文主義者認為「人」是一個集體而非個體的概念。神聖的不是每個個人心中的聲音,而是人類整體。與自由主義者追求個人的最大自由不同,社會人文主義追求的是所有人都能平等。「不平等」是對人類神聖性的最大褻瀆。個人需要關注的不是內心,而是社會政治、經濟環境。自由主義讓人傾向於高估個人的努力,低估社會大環境的影響。社會人文主義最重要的使命是保護人類這個物種的平等。因此,社會人文主義大力倡導「強集體,弱個人」,個人的體驗仍然重要,但需要在集體中才有意義。無論是政治、經濟、社會,社會人文主義者認為政黨才是世界意義的終極來源。

進化人文主義深受達爾文進化論的影響,對「人」有著與前面兩種人文主義完全不同的定義,認為人是可以進化或退化的物種,也就意味著人人並不平等。有些人天生就優於其他人。作為進化人文主義最有名的代表,納粹認為人人平等是一種愚蠢或者說懦弱的表現,因為這會使劣等人「污染」優等人,最終可能導致人類整體的退化甚至滅絕。進化人文主義最重要的使命是保護人類,避免退化成「非人」,鼓勵進化成「超人」或者「神人」。

自由主義能成為當今世界的主流思想,有兩個重要假設:一是人有自由意志;二是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有一個神聖的、不可分割、無法改變的「自我」。正是因為這兩點,個人體驗才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視。「我」必須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自己說了算,而不是讓他人幫我做決定。然而,隨著生命科學的不斷發展,自由人文主義的根基開始動搖。神經科學發現,人類自由意志和靈魂一樣,或許根本不存在。決定人類行為的不是自由意志,而是基因、神經突觸和荷爾蒙。從這點上說,我們和黑猩猩、狼並無不同。而所謂的「自我」,並不只有一個,人的大腦內有無數個聲音,每種情緒都是一個聲音。心理學家還發現人有「體驗自我」和「敘事自我」。那麼當人體內的各種聲音發生衝突,哪一個才是真正的「自我」呢?如果人根本沒有自由意志和真實的自我,「我」和地球上的其他動物又有什麼不同,「我」到底是誰呢?

四、數據主義

有一個新的理論是這樣:世間的一切學科,無論是科學、文學、音樂還是經濟學,背後都是數學模式。

從數學角度,我們可以把一個人、一個動物、一個公司或國家都想象成一個數據處理系統。 生物體無非是各種演算法的集合。經濟學無非就是把參與各方的慾望和數據搜集到一起,然後做個決策。所有這些無非就是處理數據。 傳統上,人們希望理解這些數據,從中獲得知識和智慧。

但現代數據主義者認為:有些東西的數據太過於複雜,你理解不了也無需理解,直接讓演算法處理數據,從這些數據中發現規律拿來用就行了。 這種觀點其實就是最近常說的「大數據」的思想。

如果把每個人都想象成一個處理器,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就是信息交流,整個人類社會就是一個數據處理系統。整個人類歷史,就是給這個系統增加效率的歷史。 如果一切都是數據處理,那我們就可以把一切問題當成演算法問題。

只要我們建立了一個「萬物互聯」的網路,這個網路和它包含的各種演算法,就能夠幫我們解決各種問題,替我們做出各種決定。 到那個時候,與其信奉個人、信奉神人,還不如信奉這個網路!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