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不良反應≠藥物副作用

案例:不少較真的患者來到諮詢門診時,總會問我:「我經常被你們大夫搞糊塗了,有的說吃了這個葯會有什麼什麼的副作用,有的大夫會說產生什麼什麼的不良反應,副作用和不良反應是一回事嗎?

藥師有話說:副作用只是不良反應的一種表現形式,但是不能完全等同。

不良反應是指服用某個藥物后出現的與治療目的無關的異常反應,如服用阿司匹林后出現了胃痛或者哮喘;服用卡托普利、福辛普利后出現了乾咳;吃了撲爾敏(馬來酸氯苯那敏)后出現瞌睡和注意力不集中等等。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建議,用藥后的異常反應(即不良反應)可以簡單分為兩種形式。

可以預測的不良反應是由該藥物的廣泛藥理作用所導致的,因此,理論上可以根據藥物的藥理作用來預測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這類不良反應發生率高,但是嚴重性和死亡率很低。

Advertisements

副作用就屬於這一類。如果一個藥物有多種治療作用:如既有抗炎症的作用,又有降低體溫的作用,又有鎮痛的作用,那麼,當我們選擇這個藥物來治療牙疼時,其他的抗炎作用和降低體溫的作用就成了對牙疼患者沒有價值的副作用。

抗過敏藥物「撲爾敏(馬來酸氯苯那敏)」或「苯海拉明」,這些藥物有抗組胺作用和催眠作用,可以治療過敏性疾病,如蕁麻疹、過敏性乾咳、過敏性鼻炎等。當作為抗過敏葯時,這些藥物的催眠作用就成為了「副作用」;當我們用苯海拉明作為催眠葯時,其抗組胺作用就成為了副作用,會導致口乾和大便乾燥等。

小貼士:1.簡單地說,副作用就是老百姓所說的不良反應,而不良事件需要經過評估后才能確定是否是不良反應。

2.很多不良反應來源於看似無關的不良事件,如著名的「海豹兒事件」就來源於孕婦在懷孕早期服用「反應停」,幾個月後生出「海豹兒」的看似無關的不良事件。

Advertisements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