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鄭成功不投降清朝?

1644年-1645年,在短短一年的時間內,明朝換了三個皇帝。

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皇帝煤山自縊,明朝滅亡。山海關總兵吳三桂投降清朝,引清軍入關。

1644年形勢圖

1645年5月,清朝豫親王多鐸率軍南下,破揚州,攻佔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等人殉國,明朝遺臣在南京擁立的弘光帝被清軍所殺,南明弘光政權滅亡。

1645年7月,由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在福州擁立隆武皇帝,使南明政權得以延續。

南明政權風雨飄搖,皇帝顛沛流離,半壁江山被清朝佔領,朝廷棟樑大部分或投降清朝,如洪承疇、吳三桂等,或戰死沙場,如孫傳庭、史可法等,將星隕落,人才凋零。

隆武帝現在最需要的就是忠於南明的人才,他看到少年英雄的鄭成功,又是大權臣鄭芝龍的兒子,自然會儘力拉攏,為己所用。鄭芝龍對這一切看在眼裡,心知肚明,也樂於讓兒子得到皇帝的賞識。

Advertisements

但鄭芝龍擔心自己性格耿直,涉世未深的兒子被隆武帝利用,因為他很清楚,南明這艘大船已經是千瘡百孔,隨時都會沉沒,鄭芝龍不能讓鄭氏家族被拉著陪葬,他必須等待機會另尋出路。

很快機會就出現了。

南明隆武二年(公元1646年)二月,清軍大舉南下,兵鋒直指鄭芝龍的勢力範圍福建,與此同時清朝派洪承疇前來招撫鄭芝龍。

洪承疇(1593年-1665年)

洪承疇和鄭芝龍是福建同鄉,也曾是明朝的高級將領,在崇禎朝任兵部尚書和薊遼總督,是鄭芝龍的老上級,後來兵敗被俘投降清朝。

洪承疇帶著清朝順治皇帝的聖旨來到福州,在總兵府內與鄭芝龍徹夜密談。順治皇帝封鄭芝龍為閩浙總督,是統領東南沿海的封疆大吏,位高權重,如果鄭芝龍接受招撫,需親自去北京謝恩。

Advertisements

此情此景,鄭芝龍彷彿回到了18年前,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他接受明朝的招撫,從海盜頭目變成為明朝的高級軍事將領。

崇禎皇帝(1611年-1644年)

鄭芝龍十八歲就闖蕩江湖,浪跡於澳門,日本和菲律賓。經過十幾年的摸爬滾打,他建立起了一個龐大的海上武裝走私集團,控制著幾乎整個中國的海上國際貿易,與日本,荷蘭和葡萄牙都有密切的貿易往來。

當時在東南沿海進行貿易的商船都必須懸挂鄭氏集團的令旗才能夠出入,每艘商船需向鄭氏集團上交2000兩黃金的稅,每年光這一項的收入就達到幾千萬兩白銀。

鄭氏集團擁有軍隊40萬,戰船數千艘,是當時中國最強大的海軍力量。鄭芝龍掌握著這個史無前例的海商帝國,壟斷了遠東海上貿易,富可敵國。

眼下鄭芝龍要做的選擇,不止關乎他個人,更關係到整個鄭氏家族和南明政權的命運。

深夜,窗外下著大雨,在總兵府搖曳的燭光中,洪承疇看出了鄭芝龍的猶豫,他比鄭芝龍年長11歲,歷經明清兩朝,宦海沉浮幾十年,他以兄長的身份對鄭芝龍說道:「以兄愚見,眼下有上中下三策,供君思量:

1. 力保東南,自立為王

廢掉隆武帝,以閩浙為根本,廣開航路,囤積軍需糧餉,先保住地盤,發展勢力,再自立為王。然強如李自成,張獻忠等匪首都已被清軍打敗,賢弟一隅頑抗,不得天時,弒君篡位,不得民心,此下策也。

2. 抵抗清軍,魚死網破

誓死保衛南明政權,抵抗清軍的進攻,雖得到明朝忠臣的名號,但福建戰火一開,難免生靈塗炭,兩敗俱傷,鄭氏家族也難以保全,此中策也。

3. 挾隆武帝,歸順清朝

挾持隆武帝歸順清朝,有了南明皇帝做投名狀,賢弟又何止區區一個閩浙總督,封一個鎮南王都不為過。沿海百姓也能夠免於戰火,功德無量,你就是大清的第一功臣,此為上策也。

洪承疇的這段話入情入理,讓鄭芝龍難以反駁,但鄭芝龍也是混跡官場幾十年的老狐狸,他知道洪承疇還有一段更重要的話沒有說,如果鄭芝龍挾持隆武帝歸順清朝,一旦大清統一了全國,鄭芝龍就沒有了利用價值,他手下幾十萬兵馬反而成為朝廷的隱患,兔死狗烹的道理,鄭芝龍當然明白。

鄭芝龍該如何選擇?

與清軍決一死戰,必定家破人亡,畢生心血建立的海商集團也付之東流。

投降清朝,又不甘心將手中幾十萬兵馬和巨額財富拱手獻出。

經過一夜的深思熟慮,鄭芝龍終於想出了對策,為了走好這條路,他決定上演一場父子決裂的大戲。

鄭成功出生於日本九州平戶藩,母親是日本女子田川氏,他直到7歲才被父親鄭芝龍從日本接回福建。出生於這樣的海盜兼軍閥的大家族,從小受到傳統儒家思想的教育,喜歡讀《春秋左傳》和《孫子兵法》。

他曾說過「揮塵談兵效古之英豪,究心天下封侯非所願」鄭成功天資聰穎,文武兼備,其權謀術數受之於父,果敢剛毅傳之自母。

鄭芝龍也花了很大心思培養這個兒子作為自己一生事業的接班人。鄭成功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他一直是父親和家族的驕傲。

但是鄭芝龍知道兒子性格剛烈有餘而彈性不足,遇事容易熱血衝動。他一定不會同意父親投降清朝的選擇,而鄭芝龍恰恰就需要兒子鄭成功堅持抵抗清軍的決心來完成這出大戲。

第二天,一場父子決裂的大戲正式上演。

鄭成功聽說父親要投降清朝,他來到父親的房間,對鄭芝龍說道:

「兒子認為,閩浙之地不同於北方,這裡地形易守難攻,清軍的騎兵並沒有優勢,只要廣開海道,備足糧餉,訓練兵馬,可以與清軍一戰。」

鄭芝龍早已料到兒子會說這樣的話,他故作嚴厲地對兒子說:

「你年紀輕輕懂什麼,隆武帝賜你國姓,你就要真的為他賣命嗎?現在揚州和南京都已失守,如果福州再失守,我們還能退到哪裡去?」

鄭成功針鋒相對地說道:「從來都是父親叫兒子效忠國家,沒有父親讓兒子叛國的」。

鄭芝龍加重語氣說道:「森兒,識時務者為俊傑,現在清軍勢如破竹,明朝官兵望風而降,就連你的老師錢謙益也投降了清朝,我也是從大局考慮,這件事不要再說了。」

鄭成功連忙跪在地上,抓著父親的衣角,哭著說道:

「父親,虎不可離山,魚不能脫淵,希望父親三思而行啊,如父親此去北京有什麼不測,兒子只有戴孝為您報仇了!」

鄭芝龍沒有回答,他轉身拂袖而去,鄭成功跪在門口,淚眼朦朧中望著父親的背影慢慢淹沒在大雨之中,沒想到這竟是他見父親的最後一面。

這就是鄭芝龍選擇的出路,自己投降清朝,去北京做人質。讓兒子繼續效忠南明,在福建堅持抵抗。只要鄭成功在東南堅持抵抗清朝,鄭芝龍在北京就沒有生命危險,因為清朝也想利用鄭芝龍來牽制,勸降鄭成功。

如果把鄭芝龍殺了,那麼鄭成功孤注一擲,發動手下幾十萬大軍北伐,清朝也難以應對。清朝對鄭成功邊打邊拉攏,希望以最小的代價招撫鄭氏家族的勢力,統一全國。

1646年形勢圖

這樣,在鄭芝龍--鄭成功--清朝之間形成了一個勢力穩定的三角關係,商人出身的鄭芝龍精通這樣的利益博弈,他讓自己做叛徒,讓兒子做忠臣,同時讓兒子接管了鄭氏家族的權力,保留了與清朝博弈的資本。父愛如山,鄭芝龍這一步棋真是深謀遠慮,用心良苦。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