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效應趣談系列② | 安慰劑效應

在這個系列中,我會和大家分享一系列有科學實驗支持的心理學效應。這些心理學效應通常都有一個故事背景,而且不但很有趣,也很有用,它可能正好可以揭開你生活中經常遇到卻不明所以的某些現象的謎底。今天是本系列的第二篇:安慰劑效應。

什麼是安慰劑效應

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又名偽藥效應、代設劑效應,指病人雖然獲得無效的治療,但卻「預料」或「相信」治療有效,而讓病患癥狀得到舒緩的現象。

一個性質完全相反的效應是——反安慰劑效應(nocebo effect):病人不相信治療有效,可能會令病情惡化。

這兩種效應並不是由所服用的藥物引起,而是基於病人心理上對藥物療效的期望。總結一下,在藥物本身對病情毫無影響的前提下(既無益也無害),病人的期望積極,則會緩解病情;病人的期望消極,不但沒療效,還會加重病情。

安慰劑效應小故事

安慰劑進入現代醫學視野通常認為最初始於美國的畢闕醫生。畢闕是一個二戰戰場麻醉師。在攻佔義大利南部海灘戰鬥中,鎮痛劑很快用完。當傷兵嚎叫著要鎮痛劑時,萬般無奈的護士告訴他現在給他注射的是強力鎮痛劑,但實際注射的是鹽水。讓畢闕醫生震驚的是,注射鹽水后,傷兵居然真的停止了哀嚎,疼痛止住了。對這一情形印象深刻的畢闕戰後回到美國哈佛,開始了一系列新的測試藥物療效的實驗。

安慰劑效應和皮格馬利翁效應

在上一篇文章中(心理學效應趣談系列① | 皮格馬利翁效應》,歡迎訂閱我的頭條號「心理學時代」查看之),我們提到皮格馬利翁效應是指學生在被老師付予更高期望以後,學生會表現得更好,這是一種典型的觀察者期望效應」。而安慰劑效應則是指病人自身對治療動作的積極期望對病情產生了影響,屬於受試者期望效應」。這兩種心理學效應都是有科學實驗證據支持的。

不得不感嘆,人的心理狀態實在是太神妙了。無論是這種期望是源自觀察者還是受試者,心理上的期望效應為什麼會對現實產生如此明顯的影響呢?一種被廣泛接受的心理學觀點就是人的無意識(又稱潛意識)起了巨大作用。無意識發揮作用的主要途徑是心理暗示。心理暗示的在人類社會中的影響之廣,遠遠超乎了我們的想象。幾乎所有心理學效應都暗藏著無意識的身影。我將在「心理學效應趣談系列」中從更豐富的角度展示無意識的巨大魅力。

(如果你對有關安慰劑效應的科學研究及理論探討不感興趣,以下內容概覽即可)

有關安慰劑效應的實驗研究

安慰劑效應於1955年由畢闕博士(Henry K. Beecher)提出,是最為典型的「受試者期望效應」。他第一次指出,吃藥這個動作本身就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只有強於安慰劑的藥物作用才能認定為有效藥物。此後,臨床試驗中,與安慰劑組對照成為開發新的藥物或療法的不二規則。

有報告紀錄,大約四分之一服用安慰劑的病人,例如聲稱可以醫治背痛的安慰劑,表示有關痛症得到舒緩。而更引人注目的是,這些痛症的舒緩,不單是靠病人的自我敘述,而是可以利用客觀的方法檢測得到。甚至有研究稱,患有慢性疼痛、抑鬱、某些心臟疾病、胃潰瘍或某些胃炎,以及很多功能性疾病的病人,高達50%-60%的患者可以僅僅因安慰劑得到癥狀緩解。

由於發現了這個效應,醫藥管制機關規定新葯必須通過臨床的安慰劑對照測試,方能獲得認可。測試結果不單要證明患者對藥物有反應,而且測試結果要與服用安慰劑的對照群組作比較,證明該藥物比安慰劑更為有效才行。由於醫生對有關療程實用性的觀感會影響其表現,亦可影響病人對療程的觀感(觀察者期望效應),因此,此藥物測試必須以雙盲實驗進行:醫生及病人都不知道哪組使用的是安慰劑,哪組使用的是真葯。

另有研究結果顯示,安慰劑效應的形成多為主觀因素。這有助於解釋為何安慰劑效應在一些偏重主觀性質的病患(例如頭痛、胃痛、哮喘、敏感、壓力、痛症)中較容易發揮作用。

有關安慰劑效應的生理解釋:內生性鴉片

內生性鴉片是腦部釋出的化學物質,可產生鎮痛、麻醉的效果,亦可引起快樂的感覺。含有鴉片劑的鴉片或藥物,能夠如同內生性鴉片一樣,刺激同一個腦部受體,引起興奮的感覺。增加釋放內生性鴉片,如腦內啡,可引起快樂感覺,例如性交及運動(例如跑者愉悅感)。

當病人服用安慰劑后表示痛苦得到舒緩,此時給病人注射納洛酮(一種可以對抗鴉片劑的藥物),痛楚就會再次出現,這意味著安慰劑效應是由體內釋放的鴉片劑所引起。

不要過分誇大安慰劑效應

因為查找以下原因有一定困難度,很多現象在統計時被錯誤地歸納入安慰劑效應。

疾病自然地消失。

疾病本有的臨床表現。

錯誤診斷或預測(prognosis)。

病患暫時性改善被混淆為痊癒。

安慰劑效應和中醫

前文提到,安慰劑效應由美國畢闕醫生於1955年正式提出,但實際上安慰劑效應在人類的整個醫學史上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在這裡我先澄清一下,筆者曾研讀過一段時間的中醫書籍,對我國傳統中醫理論整體上持中立偏於肯定的態度。但必須理性的指出,從西方中世紀盛行的放血療法,到中國傳統的中醫系統中的某些療法,都潛藏著安慰劑效應的身影。安慰劑效應對醫藥科學的漸進式發展造成了不小的干擾,與此同時在減輕甚至消除人們諸多病痛方面也發揮了正面的作用。

上一小節提到,安慰劑效應發揮作用的生理證據是其可以激發人體產生「內生性鴉片」,從而達到改善病患的效果。內生性鴉片就是某些可檢測到的化學物質,那麼我們同樣可以推斷出,安慰劑效應可以調動人體免疫系統的某些潛能,從而提高了人體對於疾病的抵抗能力。從這個角度說,我認為安慰劑效應和我們中醫所倡導的「激發身體自身的抗病能力」這一出發點是吻合的。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