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煎煮方法釋疑解惑

歡迎閱讀,收藏並轉發,文末有福利,不能錯過!

今天分享中藥煎煮方法相關內容:

概覽:

湯劑是中醫臨床應用的主要劑型,蘊含著中醫理論的精髓,體現中醫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的特色。隨著對湯劑的認識加深與不斷發展完善,已形成了系統的理論,也將其特殊煎煮方法提升到新的理論水平。在臨床應用中,很多中藥湯劑需要用特殊的煎煮方法製備,其中包括先煎、後下、另煎、包煎、烊化等。如煎煮方法不當,則影響湯劑質量,達不到預期的治療效果。另外,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煎煮器具的選擇也非常重要。另外,還有很多人會有疑問,到底葯煮多長時間才算合適,還有煮葯時候火候的控制有什麼要求,本文將一一作答。


煎藥注意事項:

器具篇:

Advertisements

鍋的質量好壞與煎藥效果有很大關係,筆者認為鐵器化學性質不穩定,能在煎煮過程中與中藥所含多種成分(如拜質、油脂、生物鹼、蔥釀類、香豆素等)發生化學反應,鋁鍋不耐強酸、強鹼, 從pH1~2 或 pH10的煎液中可檢出鋁離子-銅器煎藥可在煎液中檢出銅離子-銀器煎葯其化學性質穩定,但價格昂貴且導熱性強, 鍋底受熱不均勻,所以以上均不是理想的煎藥器具。建議患者採用砂鍋、陶瓷或搪瓷器皿,其優點在於它們不會與中藥的有效成分起化學反應。目前醫療機構、藥店普遍採用不銹鋼器皿,不鏽鋼質輕、受熱快、耐酸、耐鹼、耐腐蝕, 而且化學性質穩定,是優良的煎藥器皿。

特殊方法篇:

先煎

古人認為需要先煎的藥物主要包括礦石、貝殼、甲角類藥物、含有毒性成分類藥物以及某些植物葯。

Advertisements

例如:

  • 石斛味甘、性微寒,歸胃、腎經,具有益胃生津、滋陰清熱的功效

  • 《本草求真》中記載:「石斛 ......但形瘦無汁,味淡難出,非經久熬,氣味莫泄。」

  • 清代張壽頤亦提出:「石斛 ...... 劈開先煎,庶得其味。」

而在現代,對石斛的煎煮方法則無此要求。現代認為此類藥物僅以礦石、貝殼、甲角類藥物、含有毒性成分類藥物為主。因礦石、貝殼、甲角類藥物質地堅硬、致密,且有效成分多為鐵類、鈣類等化合物,故直接煎煮會影響湯劑療效。應先將藥物打碎成顆粒或粗粉,使其溶解表面積增大,增強有效成分溶解度,在煮沸后20~30min時再下入其他藥物同煎為宜。

例如蛤殼、紫石英、石決明、珍珠母、瓦楞子、鱉甲、龜甲、水牛角、鹿角霜、牡蠣、磁石、石膏、赭石、自然銅、滑石、禹餘糧、赤石脂、青礞石、金礞石、鐘乳石。含有毒性成分類藥物主要有制川烏、制草烏、附子。

依據 2015 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項下註明:「制川烏 ......需先煎久煎」、「制草烏 ......需先煎久煎」。經現代實驗表明,制川烏、制草烏所含毒性成分為烏頭鹼、中烏頭鹼、次烏頭鹼等雙酯型烏頭鹼。經長時間煎煮可使雙酯型烏頭鹼轉化為氨基醇類烏頭原鹼,大幅度降低其毒性,以達到治療目的。


後下

古代與現代所需後下藥物均主要分為:

  • 有部分具有氣味芳香類藥物;

  • 久煎或受熱后易破壞、分解有效成分類藥物 ;

  • 煮時間越長所含毒性成分越大類藥物。

例如青蒿、沉香、降香、薄荷、砂仁、豆蔻、鉤藤、生苦杏仁、徐長卿、番瀉葉、魚腥草。

但各藥物之間的煎煮方法則存在較大差異。

例如:薄荷味甘、性涼,歸肺、肝經,具有宣散風熱的功效。《普濟方》在治痢疾一節中記載:「痢疾......薄荷葉煎湯單服」,可見古人在湯劑煎煮過程中無明確規定。而現代經實驗研究表明,薄荷用文火煎煮2.5min左右時,煎劑中薄荷的有效成分,即薄荷腦和薄荷酮含量最高,在煎煮10min后二者含量減半。


包煎

將藥物包煎的目的在於防止藥物漂浮或異物混入湯劑中致使藥液稠化、糊化或渾濁。此類藥物大致以小粒的種子類藥物、粉末類藥物和附有細小絨毛類藥物為主。

例如蒲黃、葶藶子、滑石粉、海金沙、蛤粉、車前子、旋覆花、青礞石、金礞石、兒茶、辛夷。

但古代與現代在包煎時所選用的包材則大不相同。古代所選用的包材多為紗布袋或者棉布袋,現代則在原有的基礎上增添了濾紙袋、絲網袋等,這樣能夠使藥液更大程度的濾出,而棉布袋則會使部分藥液滯留,達不到所需用藥量,從而影響湯劑療效。


另煎

另煎是指為防止貴重藥物煎出的有效成分被其他同煎的藥渣所吸附,須將其單獨煎煮取汁的方法。

人蔘、紅參、西洋參、羚羊角等自古以來都屬貴重藥物,古今對貴重藥物煎煮時的要求也存在差異。

人蔘味甘、微苦,性溫平,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脫、生津安神的功效,自古被譽為「百草之王」。隨著現代對藥物研究的加深,對人蔘的煎煮要求也更加規範。不僅規定人蔘需要另煎,還提出宜先將人蔘切成薄片后另煎50min左右再取其煎出液,兌入已煎好的中藥湯劑中分服。這樣可使藥物充分利用,避免了對貴重藥材造成的浪費,減少損耗。


烊化

將膠類藥物放入水中或已煎好的藥液中溶化后,再倒入已煎好的湯劑中混勻的方法即為烊化。烊化可使膠類藥物不黏附於其他藥物或藥罐上,以免燒焦。

烊化葯泛是指阿膠、鹿角膠、龜甲膠等膠類藥物。

古代對於膠類藥物如何烊化並無詳細說明,如阿膠在《本草經集注》:「諸湯中用阿膠 ,皆絞湯畢 , 內汁中 , 更上火兩三沸 , 令烊。」中即可看出。

在現代則對膠類藥物如何烊化提出更多方法:

  • 打成碎塊或粉狀后倒入熱水,不停攪拌以助加速溶解。

  • 隔水燉且保持水溫在沸點左右,不停攪拌至溶解。

  • 用靜置后取藥液或過濾取澄清藥液作溶媒烊化藥物。

烊化方法的明確能夠使患者正確合理用藥,減少因操作方法不當而造成的藥物浪費。


火候及煎煮時間篇:

中藥一般要先用「武火」煎煮, 煮湯后再用「文火」, 也就是小火, 以保持微沸為度,並隨時攪動, 以防沉底煎焦, 並使每一味葯的有效成份溶出,煎煮方法的正確選擇還應參照飲片所含的有效成分來決定。一般飲片可同時煎出,滋補藥如熟地、肉蓯蓉等須用文火久煎。某些礦物葯、毒性葯也須用文火久煎的方法使成分溶出,利於降低或消除毒性。而解表葯、清熱葯、芳香葯就不宜久煎, 宜武火急煎,以免藥性揮發、降低療效。如果葯物煎糊、煎焦應棄去,切勿加水再煎煮。煎煮中藥的特殊處理有些飲片因性質不同, 在煎煮時需要特殊處理,如先煎、后下、包煎、炸化、另煎或另燉、沖服等。

另外事項:

  • 一般煎煮液的量愈多則煎出率愈高,故認為煎煮液的多少是反應有效成分和水浸出物煎出率最重要的指標,但煎液量卻不能無限增加,在實際工作中, 由於服用、貯存等問題, 煎液量不宜過多, 當藥物與煎液量比為1:4 時, 兩次煎液可以獲得 70%~90%的煎出率,效果較好。中藥湯劑煎煮應注意的問題:

  • 對組織疏鬆和含有粘液質的葯材直接用飲片, 組織緻密的藥材應粉碎成顆粒(直徑3mm)按處方稱取後放在有蓋容器內。

  • 加水量為藥材吸水量、浸煎過程中蒸發量和煎液得量之和、加水應一次加至足量,不予浸泡。

  • 將藥物置於可隨意調節強度的熱源上, 用武火煮開、文火保持沸煮,盡量減少水分蒸發, 煎 30 分鐘。

  • 過濾得第一煎液, 煎湯得量以 1:4 為宜。重複第二步和第4步得第二煎液。

  • 混合第一煎液與第二煎液濃縮至規定量,然後裝瓶備用。科學煎藥是保證中藥湯劑質量的重要一環。


歡迎關注中醫骨科筆記公眾號~:

請關注後點擊樓下傳送門,那裡有你想要的所有的內容:

傳送門:

每日更新,兩周匯總的「中醫骨科筆記」總目錄又來了!歡迎收藏<=====這個是可以點擊的福利


友情提示:文中引用醫案、方劑素材來源於「中醫智庫」APP,希望獲得更多名家醫案,方解,請進入各大應用商店,搜索「中醫智庫」下載。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