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低估的智氏



三家分晉

本來應是「一支獨大」,最後卻成了「三家分晉」。那曾經風光無倆的「一支」就是晉國智氏。

古人喜歡「防微杜漸」、喜歡「履霜堅冰至」,喜歡「一葉落而知天下秋」,於是,族滅的智氏一定在「獨大」之時就有眾多滅亡的徵兆:開始找吧。

第一個徵兆就是沒有找好接班人。這時,出現了一個「見微知著」的人,智果。智宣子挑繼承人時,智果說,選智宵比教好,因為智瑤有五個過人之處但道德上不行,把家業教給他,一定會敗家。換句話說,智瑤「才高德寡」,能力越強,敗家越快。但智宣子沒聽他的,還是選了智瑤。

第二個徵兆是智瑤的輕慢樹敵。智瑤當上了大家長后就是智襄子。書上說智瑤輕漫自大,十分輕視韓家和魏家。這時,智國以「君子能勤小物,故無大患」,勸智襄子不要怠慢樹敵。但結果呢,智瑤依然故我。看,智果的預言應驗了。但古人還是很厲害的:在這看似神秘的因果鏈中,他們又鑲進去了「量變到質變」的理性認知,這就避免了「預言——應驗——倒台」這樣戲劇性變化帶給人的不真實感。所以,古人又找到了第三個應驗的徵兆。

Advertisements

第三個徵兆是智瑤的出言不慎。這次出現的智者叫智疵。他對智瑤說,韓、魏一定會反抗他們智家。智瑤不信。他告訴智瑤,從人事上就能判斷出來,還需要別人真反了才明白嗎?客觀說,智疵於人心大勢洞若觀火,所以才能見微知著,此處遠勝於智瑤;智瑤不用,失敗是必然的。但恐怕智疵也沒想到,智瑤會潰敗得如此快吧。

一系列因「失德」而導致的行為帶來的重重結果相疊加,最終導致了智瑤的慘敗與智家的滅門。但事實真如此嗎?

豫讓吞炭漆身,捨棄一切要刺殺趙襄子,為智瑤報仇。這似乎能說明些什麼吧?起碼說明智瑤絕不僅是上述描述的形象。他可能見識短些,有時得意忘形,更可能口無遮攔,但他也可能心無城府,待人真誠,推心置腹,仁慈慷慨,好像項羽就是這樣的人吧,當然也是一個失敗的人。

Advertisements

而且,古人「德化歷史」的最大問題在於:勝王敗寇,唯結果論。智家滅亡的徵兆只在已經知道了智家滅亡后才有意義。由結果而回溯分析原因就像給人帶了有色眼鏡,什麼都可能成為如此結果的佐證,就因為已經是這樣的結果了。

這才是看中國歷史時最大的障礙。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