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喪葬習俗

生老病死,自然法則,表示一個人走完了自己的全部生活旅程。埋葬禮儀,是人生禮儀中比較重視的,也就是最後一個儀式,它不僅包涵著濃重的倫理色彩和宗教信仰觀念,更重要的是顯示貧富貴濺之分,例如:有錢的,棺木是栢木硬三寸,壽衣全為上等絲綢,宴席、擺設更讓人刮目相看。而貧者,就大有不同了,有的甚至無棺可裝,只能破席而卷葬。民間流傳著人死魂尤在的說法,併到陰間生存,北李的喪葬儀式,既複雜又熱鬧,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一般死去,都分正常死亡和非正常死亡,如在外地死於非命,屍體不能入村入院,棺木在村外收殮。正常死亡,為壽終正寢,一律按正規的埋葬程序辦理。以前,以60歲為界,如死在60歲以前,棺柩前的圖案是蘭底金牌位。死亡三天後,懸挂銘旌,門前出紙,銘旌一般由女兒操辦,紙張是在年齡的基礎上加上一張為出紙數量,比如80歲就為81張。掛紙並有男左女右之分。

Advertisements

解放前的風俗,人過花甲,壽棺壽衣均由兒女共同考慮操辦,如今隨著經濟結構的變化和人們觀念的更新,就有所不同了,本人也能辦理,當然,由於陰差陽錯,經濟原因,也有死後急抓辦的。

人死後,在家首先抽掉毛氈,唯恐來世轉生畜生之類,而後整容、梳洗,抬上「七星板」,用收身布扎牢屍體,招喚親友入殮,並聲明埋葬日期。

入殮時,用草帽掩蓋臉部,不能讓死者見天,責成一人在後用木尺敲打鏡子,后懸挂棺木尾后。

死人入殮后,要放入生前一些愛好的食品,煙酒之類及生鐵、黑炭等物。從前,人死後,由寡婦用笟籬在水道眼前用麥草搭好牛箍蘭,並吊在門紙的下端,身上搭一布衫為過河衫,傳說過「奈何」橋用,去掉收身布,按輩份大小分發給孝子。封口前,棺蓋要留一道縫隙,防止萬一有人復活后能有足夠的氧氣。事後,將舊年曆用紅布條包紮成小條,分發給幫忙的親友,以示利身,並吃面片片,叫「斷絕片」。

Advertisements

按照當地風俗,死後三天,如子女和主要親戚全部到就要封口,封前讓親友再看最後一面,由女兒用筷子綳棉花醮水洗臉,此時不能啼哭,以防淚水滴在死者臉上。而後由幫忙的木工合蓋按錠,釘上七個釘子,完成封口。

解放前,一般家死了人,都要先對本村村政頭人打招呼,同母舅及近鄰共同對所有家產、債權、債務、在世的父親或母親如何奉養,作出明確安排(這是三天之內必須要做的事情,方能出示訃告,否則就是家務不順。

人死要「出魂」,埋葬或暫厝后選擇日期,看好時辰,一人手抓大白公雞,一人手持銅鑼,打公雞大聲叫喚,銅鑼緊緊敲打,從北房到東房,從西房到南房,都要跑到,雞叫聲、鑼聲,悲悲悽悽,陰森可怕,非常恐怖。

埋葬的前一天,夜裡要「辭靈」,主孝子將煮熟的辭靈扁食,敬獻后裝進路里罐,讓亡靈備用,完成「辭靈」。

出殯之日,遠親近鄰都來祭奠,朋友都來幫忙,總管執事,賬戶、廚子、抬棺、埋葬各路從馬,一應俱全,祭主備宴酬賓,大門、靈前要書寫深切悼念的輓聯,靈堂內懸挂著香幡、錢幡、元寶幡、蓮花幡、金銀山、金銀斗、搖錢樹、聚寶盆及車、馬、票子旗、仙鶴,大門大戶,還有打路菩薩,引路鬼身高兩米,威風顯赫,別墅、金庫等全套紙紮。

靈前祭桌上深沉肅穆的擺放著太師香爐、花燭、包卷小飯、奠食、十二道干、鮮水果,點心、八碗菜饌、青獅、白象、黃老虎和三個多姿多彩花食。

祭前由樂人為孝子穿戴孝衣孝帽、孝牌后獻神位,貼牌位(奠主),方能點紙開祭。孝子孝孫身著麻衣,手拉哭喪棒,按長子、長孫、長媳開祭的順序,依次按輩份類推祭奠。

七十年代以前,還要邀來道教,擺設經堂,依輩送朿,道家的小嗩吶吹的有聲有色,人聲化的演奏,讓孝子哭得聲淚俱下,撕心裂肺,旁觀者也潸然落淚。一切親友祭奠完畢后,所有孝子都到土地廟「告廟,前頭是男孝,後跟女孝,人手一柱京香,為死者在陰間登記戶口,焚燒車馬,轉回起靈。八十年代以前,起靈全部是人手抬棺,有八抬、十六抬、二十四抬,途中有兩忌:1、抬棺木不能說沉,否則會越抬越沉,深受其累。2、半途不能停放棺木,以示人情交厚,威風氣派。現在已改為靈車,既輕便又安全,直奔墳地,下葬封墓。埋完后,女兒手挑招魂幡,繞墳地大轉一圈后把幡插在墳頭之上。返迴路上由樂人隨著孝子進村吹奏鼓樂,並向所有幫忙各位磕頭致謝,葬禮為之結束。

人死後要由陰陽先生寫一張七數單,貼在家門后,提醒出嫁女兒逢七祭奠亡靈到五十日、百日,祭奠結束。

中間如有「犯七」,按年齡剪小旗插在墳墓四周,如「犯八」,插一枝花放在墳尾。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