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二胡的基本功訓練

二胡是我國歷史悠久的拉弦樂器,最早出現於唐代名為稽琴,用竹片做弓,后稱奚琴。到宋代以馬尾作為琴弓,由北方少數民族傳入中原地區,稱作胡琴,後到元代開始廣泛流行。

二胡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作為伴奏樂器來服務於戲曲或者某些民間合奏。在五四運動之後劉天華先生對二胡進行了改革,使其變為「正統」學科。從此二胡演奏成為了音樂學院的教學內容之一,之後逐漸發展成為一門專業的藝術學科。

隨著時間的推移,音樂在不斷發展,對於二胡來說其局限性和部分技巧的演奏困難等問題也在慢慢凸顯。如高音區音量音色衰減明顯、音量尚不夠大,琴弓夾在兩弦之間有所束縛,連續的超八度跳進演奏困難,快弓、快速換把、快速手指爬行等。一方面需要對於二胡的結構和製作方法做進一步的研究,另一方面則需要演奏者通過科學的演奏方法來減少這些不利因素對演奏的影響。

隨著演奏技術的發展和舞台藝術的多元化,二胡演奏技術也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現代樂曲不斷出現在大型音樂會演奏會上,如何駕馭這些曲目就成為了演奏者面臨的共同問題。

在上世紀對於二胡的演奏有句話叫:三分左手七分右手。但是隨著作品的複雜化多元化,左右手技術的重要性趨於平衡。本文以手指的機能訓練開始,著重探討高抬指對於二胡演奏的重要性。雖然高抬指屬於最基本的訓練科目,但是在演奏者一生的演奏生涯中一直起著重要的作用。

文中提到主觀想象,意識等主觀思維概念,這些主觀思維可以讓演奏者重新建立新的條件反射去覆蓋原來的,但是需要大量重複性的操作才行。本文參考了部分手外科學和運動解剖學的文獻資料,簡單分析了手各個動作所涉及到的相關肌肉或肌腱。只有對這些肌肉或肌腱做針對性訓練才能在短時間內儘可能快的提高演奏技術。

一、手型與四度定位法

二胡的演奏技法種類繁多,而一種演奏技法又有多種變化。例如弓法中持弓技術的變化,在演奏慢長弓時,持弓位置靠後,持弓較深。手接觸琴弓的面積較大,這樣有助於提高對琴弓的控制力,便於做音量等變化。在演奏快弓時,則需要將琴弓位置向指尖處移動,持弓淺。由於指尖較為靈活,演奏快弓時才會更為輕鬆。

左手的手型也需要根據作品中音值長短、音色變化做相應的調整。這就需要對具體的作品進行具體的分析后選取合適的手型來演奏。手型的變化體現在手整體重力轉移和手指與手掌重力疊加上。本文將這種變化歸納為兩類,一類為根據技術類作品或樂段需要而採用的技術性手型。另一類為根據表情豐富,情感豐富的表情性作品或樂段而採用的表情性手型。

(一)表情性手型與技術性手型

左手手型可大體分為表情性手型和技術性手型兩種。

1.表情性手型:表情性手型重心靠前,手指下指有力,可很好的完成時值較長,音樂表情較豐富的樂段。但是由於手指重心靠前,所以在完成快速交替指等短時值快速技巧時稍顯反映遲緩。如《漢宮秋月》第一句為極慢板,這時需要左手按弦紮實、穩定,才可以讓音色更厚重。按照作品要求,手的重心需向右靠落在琴弦的一側,即琴的右側(演奏者持琴方向的右側)持琴較深,使手指露出琴弦的部分較多,這樣可以藉助到手的部分自然重力使按弦更有力。在手指自重的基礎上加上部分手掌的重量才便於做大幅度揉弦等情緒渲染類技術。更有利於體現出曲目欲表現的那種哀怨和悲傷的感情色彩。表情性手型常用於慢板樂段,不在本文討論範圍之內,在此只做簡要介紹。

2.技術性手型:技術性手型重心靠後,手指運動更為靈活,但力度不足,對於完成大幅度情緒煽動性揉弦等技術有一定困難。

快速曲目或快速樂段要求每個音乾淨清晰、時值準確。音位準確。如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干中急板樂段。作品中速度要求為急速。所以需要手指快速乾淨的完成本樂段的演奏。才能體現出火熱的情緒。

技術性手型來源於人最放鬆時的手部狀態。比如人在睡眠時,手呈半握拳狀態,此狀態的手部肌肉和肌腱都是放鬆的。在放鬆的狀態下,手指才能達到最大的爆發力和反應速度。人手呈半握拳狀是最自然鬆弛的,在按指時能保證最接近半握拳狀態的手型是符合科學放鬆原則的 。

將左手(左臂)自然下垂,此時手呈半握拳狀(休息位),之後保持住此狀態將手放到琴上,用食指的掌指關節(手掌與手指相連接的關節,也稱掌關節)和拇指掌指關節輕夾住琴桿,在這時食指的第二指關節處於最高點,這時的手型是上文中所提到的技術性手型的基本雛形。

(二)四度定位法

技術性手型的基本形態確定之後就需要四度定位的方法給手的各個工作部分定位。

各把位在一根琴弦上的音程範圍取決於第一指到第四指之間的距離,這兩根手指成為了各把位的兩個定點。一指到四指最自然的距離可以看成是四度音程 ,所謂四度定位法就是通過四度音程的框架(食指到小指所形成的四度音程框架)來確定手的角度、手指延展幅度、手指觸弦點、手指觸弦角度。

四度定位步驟:在基本形態的基礎上。以D調為準,依次以保留指按下la si do re 四個音,然後調整虎口位置到自己舒服的位置,一般虎口處於一指與二指之間。拇指與琴桿基本成45°夾角。

以四根手指全部能同時觸弦為前提的四度定位法,把手指作為主要服務對象,從根本上基於手的休息位,在此狀態下手指工作會更加穩定和準確,充分減少手的疲勞度。

二、抬指

抬指訓練是為了提高手指肌肉(尤其是肌腱)之間的協調能力和建立一種手指在琴弦上「走路」的條件反射。二胡中的抬指訓練是借鑒於鋼琴演奏中的《哈農練指法》中的高抬指訓練。對於提高手指力量,手指反應速度有很大幫助。在二胡中抬指可分為高抬指和低抬指兩種。高抬指應用方法和鋼琴高抬指大體相同,是重要的抬指技術,主要訓練指伸肌腱反映速度。低抬指建立在高抬指的基礎上,是為快速交替指做準備。手指上抬高度保持在很小的幅度時才能「快起來」。

(一)手指觸弦法

每一個手指真正抬起的動作是由指根關節所做的,手指只是這個動作的傳遞者,只是這個動作的僕人 。

肌腱生理學研究指出手指屈伸活動,取決於手部內、外肌的協調運動。屈指運動起自近側指間關節、掌指關節,隨後是遠側指間關節(距離掌關節較遠的指關節)的活動。遠側指間關節的活動速率比近側指間關節和掌指關節要慢 。

根據手指肌腱的生理學研究來看。以掌關節為運動軸心的抬指速度要大於指關節的抬指速度,掌關節為運動軸的抬指速度最快且更為靈活。這就要求觸弦手指像鎚子一樣敲擊琴弦,而不是以手指第二關節為軸觸摸琴弦。以指根(掌指關節)為運動軸心,手指保持觸弦時的彎度,進行抬起落下的重複動作。這樣的抬指動作可以保證抬起前的觸弦點和落下后的觸弦點在同一點,同時也保證了音高的準確度。

(二)手指肌腱簡述

伸肌群和屈肌群是抬指落指運動的主要工作源,指伸肌腱與指屈肌腱最直接的控制著手指抬與落。抬指的訓練也主要針對的是指屈肌腱和指伸肌腱的訓練。屈指肌腱分深淺兩條,牽引手指末端活動的是指深屈肌腱,牽引近端活動的是指淺屈肌腱,兩條肌腱都位於指骨下方。指伸肌腱位於掌骨上方。是控制手掌張開,手指抬起的主要肌腱 。

抬指是針對肌腱的鍛煉,使其獨立,協調,有彈性。如同舞蹈的壓腿訓練一樣,長期的重複性訓練是必不可少的。

(三)高抬指

所謂高抬指是盡量抬高手指的一種大幅度的關節運動 。高抬指應用於經過四度定位之後的手型。在此手型的基礎上進行重複的抬指訓練,以建立一種條件反射。

鋼琴中的高抬指下鍵時如果手指距離琴鍵有一定的高度,擊鍵將變得更加有力。從物理學角度看可解釋為:在下鍵的過程中手指的勢能轉化為動能,手指抬得越高則勢能越大,因此接觸琴鍵的瞬間手指所獲得的動能也就越大。如果這些表現在聽覺上,就是響度增加了 。

高抬指的可行性可以從肌肉長度與張力之間的關係來解釋,要使肌肉產生最大力量,在收縮前最好處於被動拉長狀態,即長於靜止長度,收縮前短於靜止長度的肌肉就不能充分發揮其收縮作用 。由此得出,如果要使手部參與抬指的肌肉和肌腱達到最大力量並得到充分鍛煉就必須達到其最長的被動拉長狀態,如此才能充分的發揮手下落時的自然重力和勢能。

1.食指(一指、示指)高抬指:

首先,控制掌關節以後的部分鎖定不動,拇指和食指掌指關節兩個控琴點穩定。其次,以食指指根(掌指關節)為軸,鎖定食指彎曲度,將手指上抬至極限,此時需注意手心不可同方向運動,手掌需保持向下的穩定。最後,抬指方向豎直向上,順琴弦方向運動。手指抬至極限后食指由於肌腱的收縮力量具有了一定的勢能,依靠肌腱的收縮力,讓手指回落到琴弦上。把手指放下來只需要很少的力量,因為有一種自然的重量(手指在萬有引力作用下所產生的自然下落,也可稱為手指的自然重力)可以使他們掉下來 。

二胡中的高抬指與鋼琴高抬指不同,鋼琴高抬指在具有勢能的同時需要手腕和小臂的輔助來改變力度從而改變音量。而二胡的琴弦處於懸空狀態,不同於小提琴,二胡琴弦下面無指板,如果在這個下落的勢能之外加之其他力量必然會影響琴弦張力,造成琴弦的下陷從而導致音準問題。二胡的音量取決於右手而不是左手,左手基本任務只是確定音位,所以二胡的高抬指下落只需要肌腱收縮的勢能即可。在勢能作用下回落的同時也要適當保持對食指彎曲度的控制,讓其下落後的觸弦點,和抬指前的觸弦點一致,在食指工作時其他手指保持相對放鬆。

1. 在此步驟下重複食指高抬指技術,可以增加手指音準的準確度,和手指的獨立性。對於快速換把的一指定位有很大輔助作用。

2.中指(二指)高抬指:

中指高抬指需要以食指當作千斤來固定食指肌腱,即將食指以保留指固定於la的位置。這樣可以達到單獨練習中指的指伸肌腱的目的,以提高其獨立性。在中指進行高抬指練習時食指需一直保留於la的音位,其他技術動作和食指高抬指訓練相同。

3.無名指(三指、環指)高抬指:

無名指高抬指則需要食指和中指同時固定於琴弦上,以達到固定食指和中指肌腱的目的。其他技術動作和食指高抬指相同。

4.小指(四指)高抬指:

小指高抬指分為兩種一種是蜷指型高抬,另一種是整體型高抬。

(1)蜷指型高抬指:主要目的是增強對小指指深屈肌腱的開發。與其他手指不同的是,小指和其他手指相比過於細小,蜷起后再下落產生的勢能較弱,所以做在蜷指型高抬指時需要控制上抬蜷起和下落舒展,兩個動作。一指、二指、三指全部以保留指放於弦上,音位分別為la si do。小指抬指以指根為軸心,在抬起的時候小指充分蜷起成方塊狀,下落時小指按照蜷起的路線舒展開落於弦上。

蜷指型高抬指要求小指充分蜷起並充分上抬。無名指需要穩定的保持在觸弦點上,盡量控制其與小指的聯動,從而鍛煉兩根手指各自的獨立性。

(2)整體型高抬指:主要目的是增強對小指指淺屈肌腱的開發使其充分拉長,增加其彈性與獨立性。其餘三根手指以保留至放於弦上。要求小指綳直以指根為軸心,充分上抬至極限。利用勢能下落。

(3)小指屈肌先天性發育不全:在小指高抬指時由於先天性原因,有的人小指無法伸直。這是由於先天性的生理原因,大約有15%的人會出現單側(單手)或雙側(雙手)屈肌發育不全 。主要體現在指屈肌腱過短,手指無法伸直。此情況可以進行手術治療,通過肌腱移植術使小指恢復正常工作。

5.高抬指注意事項:

在進行高抬指技術訓練時,每根手指的每次上抬必須達到目前階段的上抬極限,如果在進行高抬指練習時沒有達到極限,那麼是沒有任何效果的。高抬指前期訓練注重的是慢速訓練,當動作和抬指路線由於條件反射的作用變成了一種「下意識」的時候,才可以做高抬指的加速練習。在此之外還應注意,練習不能過度,觸弦肌肉強度酸痛需停止練習並充分休息。高抬指練習屬於被動的肌能練習,會使手部肌肉或肌腱產生疲勞,如果過度練習容易造成肌肉勞損或其他運動疲勞性病症。

(四)低抬指

在演奏快速樂段時抬指的高度決定了一次抬指動作所需時間,如果抬指過高在快速樂段中手指運行會浪費不必要的時間。使演奏無法提速。低抬指是建立在高抬指基礎上針對快速樂段演奏的練習。

低抬指的目的在於降低抬指高度,減少手指起落的時間,從而提高交替指的速度,為快速交替指打下基礎。低抬指在高抬指的基礎上逐漸降低抬指高度,其餘要求同高抬指。例如,食指極限高度是距離觸弦點直線距離三厘米。那麼食指低抬指可以從2厘米開始,每次抬高高度目測基本相同。之後可以降低高度至1厘米,之後逐漸降低。小指的低抬指需以掌指關節為軸心,指關節保持觸弦時的彎度進行低抬訓練,低抬指是為了讓手指在低高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