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陰病主方:烏梅丸的臨床應用

徐書老師根據大量臨床應用經驗將疾病表現為上熱下寒、局部熱全身寒、脈左關弱、舌尖紅苔膩作為烏梅丸應用指征的主要辨證要點,以凌晨1至5點定時發作的疾病作為烏梅丸應用的重要指征。或對我們臨床如何應用烏梅丸有所啟發。

文/徐書、謝紅東

烏梅丸首見於《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並治》338條:

「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當吐蛔。今病者靜,而復時煩者,此為臟寒,蛔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蟲聞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但長期以來烏梅丸便被視為治療蟲證的通用方,《湯頭歌決》及《醫方集解》均列烏梅丸為「殺蟲劑」首選方。

目前中醫院校的方劑學教材仍沿用此說而將烏梅丸列為殺蟲劑第一方。

Advertisements

然自古以來烏梅丸並不僅僅限於治療蟲證,還可廣泛用於其他內科雜病的治療。

柯韻伯在《傷寒來蘇集·傷寒附翼》厥陰方中指出:

「厥陰以烏梅丸為上。仲景此方,本為厥陰諸證之法,叔和編於吐蛔之下,令入不知有厥陰之主方,觀其用藥,與諸症符合,豈只吐蛔一症耶?」

烏梅丸實乃厥陰之主方。

《醫宗金鑒》明確闡明:

「此方治熱下寒之主方」。

吳鞠通指出:

「烏梅丸寒熱剛柔同用,為治厥陰,防少陽,護陽明之全劑。」

歷經古今醫家的臨床研究探索,其適應證涵蓋了內、外、婦、兒各科疾病,被奉為多種疑難雜症的驗方。

烏梅丸由烏梅、細辛、附子、桂枝、人蔘、黃柏、黃連、乾薑、當歸、川椒共10味藥物組成,其原方劑量構成為:烏梅三百枚,細辛六兩,乾薑十兩,黃連十六兩,當歸四兩,附子六兩,蜀椒四兩,桂枝六兩,人蔘六兩,黃柏六兩。

Advertisements

從藥性上講,既有寒性的黃連、黃柏。也有熱性的細辛、花椒、乾薑、桂枝、附子,可謂寒熱並用。

從藥味上講,以烏梅之酸,黃連、黃柏之苦,椒、姜、桂、附及細辛之辛,人蔘、當歸、白蜜之甘和而為一,辛苦酸甘合用,各有所得,辛開苦降,剛柔共濟,有收有發,邪正兼顧,攻補兼施,體用同調,和水火而順陰陽,契合厥陰病的基本病機。

茲列舉病案七則供同道參考指正。


一、雙上肢麻木伴失眠案

鄒某某,女,65歲。雙上肢麻木20餘年,有凌晨2:00左右早醒,晨起時有口乾,無口苦,大便溏,舌淡紅苔白膩,脈細弱。

患者曾在無錫、南京、上海多家醫院應用中西藥物一直療效不佳。

處方:烏梅10g,附子5g,乾薑3g,黃連3g,黃柏3g,細辛5g,當歸10g,紅參10g,肉桂3g,甘草6g,雞血藤20g,桑枝30g,酸棗仁10g。

患者服藥7劑后睡眠好轉,服用3周後上肢麻木好轉,睡眠恢復正常,後繼續以該方加減治療約2月半痊癒。

按:從患者的癥狀表現來看,口乾,大便溏,易早醒,這是典型的上熱下寒證,患者凌晨兩點左右早醒符合六經欲解時,在丑至卯時的病機特點。所以選以烏梅丸有良效。


二、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案

石某某,男,43歲,慢性腹瀉8年余。曾查腸鏡檢查提示潰瘍性結腸炎,先後到無錫及南京多家醫院就診,予以柳氮磺胺吡啶及中藥治療,病情時輕時重,每逢飲食生冷或勞累、生氣后病情加重。

刻診:左側腹部隱痛,大便稀溏,每日3~5次,有時夾有粘液,遇冷加重,平時口腔容易出現糜爛及潰瘍,無口乾口渴,舌尖紅苔微黃,脈左關弱。

辨證為上熱下寒證,予以清上溫下健脾收澀止瀉。

具體方為烏梅10g,附子5g,乾薑3g,黃連3g,黃柏3g,細辛3g,紅參10g,甘草10g,赤石脂20g,當歸10g。

服用1周后大便好轉,共以上方加減治療3月恢復正常,隨訪半年無複發。

按:患者表現腹部疼痛,大便稀溏,雖然無口乾口渴,但舌尖紅苔微黃辨為上熱下寒證。從脈象來看,左關弱是烏梅丸的典型特點,故選用烏梅丸。


三、腸功能紊亂案

闕某某,女,61歲,反覆腹痛、腹瀉30餘年,以受涼、生氣及體虛時明顯,左中腹部痛,飯後腹脹,口乾無口苦,易疲勞,舌瘦舌尖紅脈弦,左關弱。

辨證為上熱下寒,予以烏梅丸加減。

具體方為:烏梅10g,附子5g,乾薑3g,黃連6g,黃柏6g,細辛3g,甘草6g,當歸10g,党參10g,肉桂5g,赤石脂10g,枳殼10g,陳皮20g,二花10g。

3劑后腹痛、腹脹、腹瀉好轉,繼續以上方加減治療2月余恢復正常。

按:此患者上部表現口乾,下部表現腹痛,飯後腹脹,辨證為上熱下寒證,以烏梅丸加減。肉桂配赤石脂屬於十八反的範疇,臨床試用多例,不僅止瀉效果好,而且無任何毒副反應。


四、高血壓案

吳某,男,42歲,體檢發現高血壓病BP158/92mmHg。

刻診:頭昏,睡眠早醒,入睡困難、疲勞乏力、二便正常、舌胖有齒印,苔白膩,脈弦左關沉取無力。

處方:烏梅15g,細辛5g,甘草10g,附片5g,人蔘10g,當歸10g,肉桂5g,黃連1g,黃柏1g,龍骨30g,牡蠣30g,磁石30g,酸棗仁30g,半夏15g,茯苓30g。

服藥1周后睡眠、乏力好轉,2周後頭昏好轉,1月後血壓下降至140/80mmHg左右,繼續用藥至4月血壓恢復正常,頭昏、乏力消失,睡眠恢復正常。

按:患者以血壓高、入睡困難,舌胖大和脈無力為主證,從患者癥狀來判斷,無明顯的上熱下寒證,在臨床實踐中,凡有入睡困難伴舌苔白膩,脈弦,左關沉取無力,皆可運用烏梅丸


五、糖尿病案

周某某,女,45歲,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波動於6.7mmol/L左右3年,平素服用二甲雙胍。

刻診:睡眠差,一般凌晨3點左右醒后難以入睡,易驚醒,大便不規律,時干時稀,無口乾口苦,舌胖苔白膩,脈兩尺弱。

初予以熟地60g,天冬10g,麥冬10g,巴戟天10g,菟絲子10g,枸杞子10g,肉桂3g,茯苓10g,五味子10g,當歸10g,劉寄奴30g,苦瓜10g,藍不正30g,附子10g。

治療2周余無明顯療效,后根據患者凌晨3點醒來,易驚、睡眠差,考慮厥陰證予以烏梅丸加減,具體藥方為:

烏梅10g,附子10g,乾薑3g,細辛3g,肉桂3g,黃連1g,黃柏3g,當歸10g,人蔘10g,甘草6g,龍骨30g,牡蠣30g。

服用5天後睡眠好轉,繼續以改方加減服用至4周時測空腹血糖正常,睡眠正常,后停用二甲雙胍以前方加劉寄奴30g,王不留行10g。

治療2月患者血糖監測平穩,血糖波動在4.0~5.8之間。

按:糖尿病引起血糖波動常見於兩個原因:第一是睡眠差,第二是便秘。此患者根據其睡眠差,凌晨3點左右醒,符合厥陰病在丑至卯時的病機特點,所以選用烏梅丸。


六、夜間腹痛案

鮑某某,女,58歲,臍旁每天夜間2點左右痛半年余,先後到醫院查腹部CT及腹部淋巴結B超檢查未見明顯異常,納食可,二便正常,無口乾口苦,舌暗體胖苔白膩關脈弦,沉取無力。

根據患者凌晨2點發作性疼痛,考慮厥陰病。予以烏梅丸加減。

具體方為:烏梅10g,細辛5g,肉桂3g,黃連6g,黃柏3g,當歸10g,人蔘20g,附子5g,甘草7g,乾薑3g,茴香5g,葫蘆巴10g。

上方治療1周后腹痛緩解,隨訪3月未再複發。

按:患者夜間腹痛符合厥陰病在丑至卯時的病機特點,所以選用烏梅丸。


七、更年期綜合征案

朱某某,男,55歲,口乾,胸口出汗,脾氣急躁,四肢怕冷,腹脹半年余,睡眠可,舌苔白膩脈,脈弦滑沉取無力。

患者在市某人民醫院診斷為更年期綜合征,最初考慮為肝脾不和,血虛水逆,予以柴胡桂枝幹薑湯和當歸芍藥散治療2周療效不佳,後進一步根據患者口乾、胸口出汗、脾氣急躁表現為上熱,怕冷為下寒,調整處方以烏梅丸加減。

具體方為:烏梅10g,附子7g,乾薑3g,細辛3g,黃連6g,黃柏5g,党參10g,當歸10g,肉桂3g,甘草10g,龍骨30g,牡蠣30g,鹿銜草15g。

患者服藥1周后癥狀明顯好轉,後繼續以該方調理1月半后自覺無明顯不適停葯。

按:患者口乾,脾氣急躁,表現為上熱,怕冷表現為下寒,結合脈診沉取無力,辨為烏梅丸證。


八、體會

以上病案僅為我烏梅丸臨床應用中的一部分,其他疾病如前列腺增生、皮膚瘙癢症、濕疹等表現為寒熱錯雜時也經常應用烏梅丸治療,基於篇幅有限不再一一列舉。

根據大量臨床應用經驗常將疾病表現為上熱下寒、局部熱全身寒、脈左關弱、舌尖紅苔膩作為烏梅丸應用指征的主要辨證要點。其中上熱主要表現為頭昏、咽痛、口舌生瘡、胸悶、心煩、口渴等表現下寒主要表現為腹痛、腹瀉、小便淋漓不爽、小便頻數、四肢寒等表現。

另外也常常根據 「厥陰病,欲解時,從丑至卯上」,將以凌晨1至5點定時發作的疾病作為烏梅丸應用的重要指征。

在臨床具體應用時尚需根據具體寒熱虛實及具體疾病進行一些適當的劑量或藥物的加減及專病專葯的應用。

如上熱表現明顯常加黃芩或以黃芩替代黃柏同時減少附子、乾薑的劑量。

因考慮藥物口味,在臨床中除皮膚瘙癢症和咳嗽時應用川椒,一般不應用。

腹痛明顯加白芍,腹瀉明顯加赤石脂,睡眠表淺易驚醒加龍骨、牡蠣,糖尿病加用劉寄奴及王不留行。

文摘自《四川中醫》2015 年第33 卷第12 期

推薦關註:全新大家中醫3.2,推出【工作室】功能,幫您樹立個人口碑,積累優質患者,打造屬於自己的中醫工作室,助您實現「半日臨證半日讀書」的夢想。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