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陰病怎麼區分?用好經方關鍵還在辨證

導讀:辨邪正盛衰,是各種辨證的主要內容。由太陰到厥陰,是正氣由虛衰到衰竭的過程。三陰病的病情輕重,可從它們的臨床癥狀上表現出來。以吐利、腹滿言,三陰皆可見到。

厥陰病是傷寒病也是溫病的最後階段,是足厥陰肝的病理反應。病機以陰陽氣血衰微為主,偶兼邪氣內伏;癥狀以厥為主,發熱、下利為次,余症可伴隨存在。

辨邪正盛衰,是各種辨證的主要內容。由太陽到少陽,是邪正雙方由盛到衰的過程;由太陰到厥陰,是正氣由虛衰到衰竭的過程。單就三陰病而論,太陰為脾胃陽虛,故以吐利腹滿為主症;少陰以腎陽虛為多見,故以手足厥冷、自利、脈微為主症。如出現腎陰虛而虛火亢者,則可出現咽痛、虛煩不眠諸症。厥陰病總因木失敷榮,疏泄失職而致。陽虛則成寒厥、寒利,陰虛或邪熱深伏則成熱厥、熱利,既陽虛而又邪熱未解,則成寒熱錯雜之厥、利。從《傷寒論》厥陰篇所論諸症來看,似不涉及手厥陰心包的病變,雖373條有「譫語」一症,但細觀全文,此條「譫語」其病變中心在腸,心及心包僅受部分株連而已,似難以此判定《傷寒論》的厥陰病包括了手足兩厥陰的病變。

Advertisements

三陰病的病情輕重,可從它們的臨床癥狀上表現出來。以吐利、腹滿言,三陰皆可見到。但少陰有乾嘔、溫溫欲吐、自利、下利清水、下利清谷、便膿血、腹脹不大便等症,較太陰僅見吐利、腹滿為重;厥陰除可具少陰諸症外,更有噦、吐蛔、吐涎沫、唾膿血、便血、熱利下重、胸脅煩滿、小腹滿按之痛、內拘急、腹濡,較少陰諸症為重之症。

少陰僅見手足厥冷、煩躁,而厥陰則可見膚冷,躁無暫安時。少陰之寒證、熱證,其臨床癥狀是涇渭分明的;厥陰之寒熱有時是交互出現的,無論辨證和治療都比少陰的純寒純熱證為困難。三陰病的病情輕重,還可以從選方用藥上反映出來。少陰無用當歸之例,而厥陰的烏梅丸、當歸四逆湯、麻黃升麻湯皆用當歸。當歸四逆湯用大棗至二十五枚之多,麻黃升麻湯用玉竹、天冬之養陰增液,皆不見於少陰方中,而獨見於厥陰方中。

Advertisements

三陰病都以虛為主因,故其出現的癥狀每可相同,尤其是厥、少兩陰以乙癸同源的關係更是如此。只是厥陰的病情比少陰更為嚴重罷了。但三陰病不必都是循經傳來,總以「有是症則為是病」為準的。

少陰病既然較厥陰為輕,那麼少陰病為什麼會列有死證七條,與厥陰病所列的死證條數相等呢?根據《素問》「平人氣象論」和「診要經終論」的精神,五臟或十二經氣絕皆能引起死亡。而少陰病已是傷寒病的後期階段,是很容易出現氣絕的,加上腎為先天之本,腎陰、腎陽任何一方面衰竭,都可危及生命,故少陰病的死證亦多。

名家簡介

李孔定(1926—2011),四川省蓬溪縣人。四川省「首屆十大名中醫」。從醫60餘載,學驗俱豐,在五運六氣、中草藥、溫病學及難治性結核、白癜風、腫瘤等疑難雜症的治療方面有精深研究。其善治疑難病證,每多巧思,名聞遐邇。

本文來源於《李孔定研經實踐錄(巴蜀名醫遺珍系列叢書)》。

知識就是力量

願明天的你依然會相信

點擊「寫留言」參與討論

猜你喜歡

  • 【初學經絡】手厥陰心包經經穴(部分)

  • 厥陰頭痛案3則

……以下是廣告時間……

給大家推薦《李孔定研經實踐錄(巴蜀名醫遺珍系列叢書)》,點擊閱讀原文可直接購買

內容推薦

本書收集了李老從醫以來具有代表性的醫文著述及臨證心得、驗案。全書分研經篇、實踐篇和詩文篇三大部分。研經篇包括《內經》索微、《傷寒》求真、溫病探蘊等,很好展示了李老深厚紮實的理論功底;實踐篇包括用藥心悟、古方活用、臨證思辨和典型驗案等,真實、全面地反映了李老豐富精湛的臨床經驗和難能可貴的求實創新精神;詩文篇中的詩詞、醫文,沁人心扉,體現了李老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

END

本文由中醫出版公眾號原創發表,本文來源於《李孔定研經實踐錄(巴蜀名醫遺珍系列叢書)》,最終解釋權歸本文原作者所有。圖片來源於網路。商業轉載請與我刊聯繫授權事宜。如有內容合作,請後台留言,歡迎廣大讀者原創投稿。

投稿及諮詢郵箱[email protected]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