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名士崔琰

崔琰(?—公元216年),字季珪,東漢清河東武城人(今河北武城東北)。崔琰體態雄偉,赤發虯須,不怒自威。少年時代喜愛擊劍,23歲時才知道了讀書的重要,開始發憤讀書。他夜以繼日地誦讀論語,韓詩,結交公孫方等名人,又拜著名學者鄭玄為師,很快就成為名震中原的大儒。

當時,正值東漢末年,軍閥寶割據,連年混戰,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面對滿目瘡痍的國土,崔琰痛心疾首,決心建功立業,救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正在擁兵自重、廣納人才的袁紹聽說崔琰是中原名儒,當即將崔琰請到他身邊,封崔琰為「騎都尉」。

崔琰只想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為結束戰亂,統一中原做出自己應有貢獻。所以一到袁紹身邊,他就勸袁紹要厚樹恩德,收買人心,並在軍事上給袁紹提過不少建議。但剛愎自用的袁紹很少採納崔琰的建議。當袁紹準備出兵襲擊曹操的老巢許(今河南許昌)時,崔琰認為「天子在許,民望助順,不如守境述職」,故極力勸阻。但袁紹執意不聽,最後果然兵敗官渡。

Advertisements

袁紹死後,袁紹的兩個兒子袁譚和袁尚為爭權奪利,劍拔弩張,勢不兩立。為了擊敗對方,二人都想得到崔琰的輔助。而崔琰見袁氏兄弟鼠目寸光,難成大器,遂稱病辭官。袁氏兄弟一怒之下將崔琰關進了大牢。不久,曹操攻下冀州,袁譚被殺,袁尚倉皇出逃。

曹操亦久聞崔琰大名,攻下冀州后他親自在監獄里把崔琰請到身邊,並拜崔琰為「別駕從事」。

崔琰初到曹操身邊,曹操想試試崔琰的才能。一天,曹操當著文武百官的面,喜形於色地說道:「昨天我查看了一下冀州的戶籍,發現冀州真是個大州,人口眾多,我們一下子可以徵到三十萬兵丁!」

說完,他掃了崔琰一眼,想看看崔琰有什麼的反應。聰明的崔琰當然知道曹操的用意,他不慌不忙地說道:「丞相,如今天下戰火頻繁,生靈塗炭,正如您在詩中寫的那樣:『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冀州百姓連年為戰爭所累,早已苦不堪言,丞相佔領冀州后不廣施恩惠,使冀州百姓安居樂業,反而首先要招募兵丁,這難道是冀州百姓所希望的嗎?」

Advertisements

崔琰一番話,字字說到了曹操的心坎上,所以曹操非常高興。他見崔琰果然名不虛傳,急忙起身離坐,向崔琰行大禮拜謝道:「蒙先生教誨,三生有幸!先生高瞻遠矚,可敬可佩。」左右謀臣武將見初來乍到的崔琰受曹操如此大禮,無不又羨又妒。而曹操從此以後對崔琰刮目相看,恩賞有加。

後來,曹操作了丞相,對崔琰更加器重。他曾當著文武大臣的面誇獎崔琰說:「先生有伯夷的遺風,史魚的正直。貪夫會因為仰慕你而清正廉潔;壯士會因學習你而更加自勵。你真是大家學習的楷模呀!」

曹操被漢獻帝封為魏公后,拜崔琰為尚書。

這時,立嗣一事時刻困擾著曹操。按照封建社會的慣例,曹操當立長子曹丕為太子。但是,次子曹植謙遜樸實,文才出眾,深受曹操喜愛。因此曹操一直舉棋不定,左右為難。崔琰知道這個情況后,當即告訴曹操說:「古往今來都是立長子繼承大統,況且曹丕仁孝聰明,為什麼要破壞祖制呢?祖制一破,難免爭權奪利,弄不好還會導致兄弟們互相殘殺,所以廢長立次利少弊多,。」他表示,「願以死守之」。

曹植是崔琰哥哥的女婿,論私崔琰應該鼓動曹操立曹植為太子才是。所以崔琰一席話慷慨激昂,正直公允,朝中文武大臣無不嘆服,就連曹操也「貴其公亮,喟然嘆息」。

崔琰就是這樣以他高尚的品德、正直的性格、卓越的政績,在朝為官十餘年,樹立了極高的威望,大臣們無不把風崔琰當作學習的楷模。

然而,「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崔琰受到曹操的倚重,必然會影響其他人的前程,加之曹操本來就是一個疑心極重的人,這就決定了崔琰的結局只能是一個悲劇。

建安12年(公元207年),曹操被晉封為魏王,大臣楊訓上表為曹操歌功頌德。大概因為這篇文章寫得太好了,反而讓人生疑。有人因此譏笑楊訓欺世盜名,因為楊訓是崔琰推薦的官吏,所以也譏笑崔琰舉薦失當。

崔琰聞知此事後,把楊訓上表的底稿拿來親自觀看。看罷覺得楊訓的表頌並無過譽之詞,遂給楊訓回信說:「你的表奏我看過了,其中用典、用喻並無不妥。」在信的結尾,崔琰還非常感嘆地說:「時乎,時乎,會當變時。」意思是說,時間呀,時間,它終究會改變的。崔琰說這句話的本意是說隨著時光的推移,楊訓的無辜和他的無過自會明了。

那知崔琰的這封信不幸落在了他的一位政敵手裡,政敵認為這是除掉崔琰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於是,他立即向曹操告狀說,崔琰說這句話顯然是在「傲世怨謗」。

曹操聞言勃然大怒,說,諺語說「生女耳」,「耳」字並非佳語,「會當有變時」。言語極其不遜,遂下令將崔琰逮捕下獄。由於崔琰畢竟是曹操親自樹立起來的先進典型,所以曹操並不想一掍子把他打死,只下令處以髡刑。「髡刑」就是剪掉頭髮。古人認為人之髮膚,受之父母,必須倍加珍惜。顯然,剪掉頭髮是為了表示懲戒。

時隔不久,崔琰又被罰作官奴。

由於崔琰心底坦蕩,光明磊落,聲望極高,所以雖然罰為官奴,許多大臣儒士依然頻頻登門拜訪,他的家依然賓客如雲。誣告崔琰的政敵本想將崔琰置之死地而後快,如今見崔琰雖然把官丟得沒影兒了,但依然活得很滋潤,遂又在曹操面前煽風點火說:「崔琰雖為犯人,卻照舊接待賓客。」並無中生有地說崔琰經常對賓客們大發牢騷,對魏王對他的處罰十分不滿。

曹操深知,崔琰的聲望已經遠遠地超過了自己,而這一點正是心胸狹窄、妒賢嫉能的曹操最不能容忍的。但曹操一時又找不到合適的罪名來除掉崔琰,只好以「腹誹心謗」來定罪。因為這個罪名實在難以說出口,所以曹操口頭傳話給身邊的大吏,讓大吏轉告崔琰,讓崔琰自己想辦法在三天之內做個了斷。

大吏來到崔琰家,不忍心把這個不幸的消息告訴崔琰。而崔琰雖然聰明過人,卻只知道自己僅僅因為說了一句模稜兩可的話就被罷官為奴,處分也夠嚴厲了吧,所以根本沒有想到曹操楊置他於死地。

三天後,崔琰仍然活著。曹操聞報,拍案而起,怒氣沖沖地對大吏說:「難道崔琰一定要我親自用刀劇來行刑嗎?」說罷,將三尺白綾扔給了大吏。大吏這才不得不如實地將曹操的意圖告訴給崔琰。

崔琰聽罷,先是一驚,但很快就鎮定下來,從容不迫地問道:「但不知魏王認為我身犯何罪?」大吏低著頭回答說:「魏王說了,你嘴裡雖然沒有罵他,可他怎麼知道你心裡沒有罵他呢?」

崔琰聽罷,長嘆一聲說:「我真不應該呀,竟然不知道曹操想要我去死!」說罷,懸樑自盡。

關於崔琰之死,《三國志》的作者陳壽認為,崔琰「高格最優。甚有威重,朝士瞻望,而太祖亦敬憚焉」。他認為曹操生性忌妒,但曹操手下的孔融、許攸、婁圭等人都是因為他們自以為和曹操是老相識,故對曹操不大尊敬從而被曹操誅殺。只有崔琰「最為世所痛惜,至今冤之」。

悲乎,崔琰!冤哉,崔琰!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