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影評《編舟記》:論如何優雅地為強迫症找一個出口

石井裕也是日本中青代導演中的代表人物,雖然年紀輕輕,在此之前卻已經拿出過《大和股》和《我們的家族》這樣備受世界矚目的作品。而於21世紀拍攝的《編舟記》講述的就是一個似乎有些過時的關於職人的故事。這個故事很簡單,甚至對於當今快速多變物慾橫流的現代社會顯得有些乏味,畢竟數十年如一日的做一件連什麼時候都不知道能夠完成的工作,在大多數人眼裡絕對不是一件有趣的事兒,更不是他們想要過的生活。

有幸看了《編舟記》這部電影,在紛繁複雜的社會走向和以商業為主流的電影市場中,還能看到這樣一種真摯的初衷,宛若一葉純凈的扁舟徜徉其中,實屬難得和珍貴,可能本身我是個比較守舊而慢節奏的人,所以很多人看來猶如其主題般寡淡沉穩的基調卻很對我胃口,通過行雲流水不緊不慢娓娓道來的敘事節奏,襯托出一種酷似無聲勝有聲的魅力,得以將思想和情感升華到最為誠摯客觀的自然流露。《編舟記》把時代拉回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在時代新老更替之時,講述了對於傳統文化的延續,及與現代流行間的融合,展現人與人之間含蓄細膩而真切的情感,突破自我,執著堅守,實現夢想的故事。

Advertisements

小說與電影相比,除了感情支線的細節更豐富以外,在故事的主體情節上差別不大。這部《編舟記》最吸引人之處莫過於通過編纂一部辭典的故事,三浦紫苑將編輯這個相對冷僻的行業呈現在讀者面前。在目前這個時代里,圖書出版這個行業在全世界範圍內都陷入在一種困擾中,隨著社會節奏的不斷加快,作為個體的讀者需要更加快速地獲取知識和信息,互聯網和電子閱讀的發展,導致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了碎片化的閱讀方式,這對於出版業來說,是一種相當危險的雙刃劍,一方面,優秀的人才在業內不斷地流失,另外一方面,大量的出版社因為市場的激烈競爭和捉摸不透的時代需求而選擇保守地縮減出版規模,最終陷入惡性循環而倒閉。小說里所發生的故事背景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此時的日本出版業也已經因為經濟不景氣而陷入困境,小說里有一個情節很明顯地反映出了這一點。當馬締光也剛入職編輯部,所有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啟動時,靈光的同事西崗突然聽到了一則傳聞,出版社有終止《大渡海》項目的想法,兩個執著的年輕人在確認消息後主動地去找社領導求情,最後換來的結果是領導認為在目前這個狀況下,辭書編輯部不能有效地帶來利潤,因此如果項目繼續,馬締和西崗必須得有一個人做出妥協,調離這個部門,到能夠帶來更多利潤的其他崗位上去,這對於一直跟進這個項目的兩個人來說,都會是一種相當大的打擊。小說中的西崗瞞著馬締主動做出了犧牲,從而保全了《大渡海》的出版計劃。我還記得其中的一個細節是西崗向馬締攤牌領導的條件和自己的決定時,馬締整個人呆若木雞的樣子,西崗強顏歡笑地反過來安慰他,即使不在同一個部門了,他還是會利用自己的能力去幫助馬締去一起完成《大渡海》的。

Advertisements

最終歷經十數年,《大渡海》終於編成出版,而首發式的海報就是一個母親懷抱一個嬰兒,這更是電影的一個點睛之筆,此時電影要表達的已經不只是一種鞠躬盡瘁的職人精神,而是一種傳統的改進與傳承。影片的最後,馬締們又開始準備辭典的修訂工作,就像在煙波浩渺的大海中尋找片片扁舟一樣,這個工作浩大繁瑣並且無窮無盡,但總有人在鞠躬盡瘁地完成它,因為他們迷戀語言文字的美。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