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文化·香事:香與品德的關係

中國香文化源遠流長,自古以來關於香奇人異事層出不窮,很多至今仍被人津津樂道。美顏寶典《香文化·香事》欄目主要分享與香有關的趣聞雅事。今天要給大家分享的是:在我國古代,香和品德之間的內在聯繫是什麼。

無香則無品。第一次看到這句話,頗不以為然,以為無稽之談。因為當時對香學的了解可以說是一無所知,所以完全看不出這兩者有什麼關係。後來因緣際會,對香的接觸逐漸深入,了解到香文化對中國古代文人的人格塑造上深遠的影響,才逐漸對那句話有了更多感觸。

用香以自潔,以敬奉

《禮記》說:「男女未冠笄者,雞初鳴,咸盥漱,拂髦總角,衿纓皆佩容臭。」是指先秦時少年拜見長輩先要漱口、洗手,整理髮髻和衣襟,還要系掛香囊,避免身上的氣味冒犯長輩。這一點在後世得到繼承和發展。到了宋朝,除日常養生,上巳端午等節氣月令、拜見長輩、祭祀慶典之前,皆喜香湯沐浴,以示鄭重。

Advertisements

紅樓中,林黛玉為賈寶玉縫製香囊

香湯,就是調進各種香葯的洗澡水。香湯沐浴的作用不僅在於洗凈身體、滌盡塵垢,而且可以通經開竅、頤養氣血、祛除病邪之氣,還可以改善皮膚的血液循環,防治各種皮膚問題。另外芳香之氣也對潔凈內心起到一定的作用,使人神清氣爽。

香湯沐浴——貴妃出浴圖

據載漢成帝皇後趙飛燕洗澡用的是「五蘊七香湯」,她的妹妹趙合德入宮被封為婕妤,洗澡用的是「豆蔻湯」。李商隱描寫驪山華清池則有「驪山飛泉泛暖香」,可知楊貴妃也是要用香湯沐浴的。

諸位不要不以為然,香臭這事兒,後果很嚴重!請看下面的例子:

西施浣紗圖

西子蒙不潔,人皆掩鼻而過;雖有惡人,齋戒沐浴,則可以祀上帝。——《孟子·離婁章句下》

孟聖人說,就算你是西施,如果搞得臭臭的也沒人願意搭理!

Advertisements

漢武帝時百官上朝須隨身佩香,尚書奏事須口含雞舌香。雞舌,也就是丁香。

芳香象徵品德

屈子行吟圖

屈原「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這樣的生活,聽上去是不是很美?我們要知道,這裡有以香草自比高潔的意思。司馬遷贊屈原道:「其志潔,故其稱物芳。」

後世文人以芳草自詡品性的,皆以此為濫觴。如:張九齡感遇詩「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即是。

君子四友,梅蘭竹菊

梅蘭竹菊四君子,想必大家都知道,就是典型的以香喻德:不與群芳爭艷,不畏霜雪欺凌。

《集雅蔡梅竹蘭菊四譜小引》:「文房清供,獨取梅、竹、蘭、菊四君者無他,則以其幽芳逸致,偏能滌人之穢腸而澄瑩其神骨。」

寫出「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林逋,終身不娶,號稱「梅妻鶴子」,不僅彰顯出品味和志趣,也暴露了求偶標準:要有梅花一樣的品性。

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以其「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特性,被很多志趣高潔的賢人引為知己。

真正把香與品德的關係點透的,還是劉禹錫的《陋室銘》:「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德馨一詞,比「同心之言,其嗅如蘭」更進一步,真正把品德與馨香聯繫在一起。

品香需要一定品味修養

香席品香,鼻觀宇宙

宋人發明「鼻觀」的概念,並且提出了品香時「猶疑似」的審美判斷。「猶疑似」就是在似有似無之間,去把握一種靈動之美,恰恰吻合了禪宗妙不可言的境界,借有相之香,因物證心,反照自性,遠離一切雜念,以與覺悟解脫相照應。

「鼻觀」的過程就是品味,感悟,印證的過程,通過香氣,凈心慮性,遠離是非雜念,完成人生的自我修養,感悟人生真諦。

品香的三個境界,實際上就是從對事物表象的感覺,上升到對事物抽象的概括,然後再上升為哲學層面的感悟。品香時的各種因素千變萬化,品香人的個人素質、生活經歷、人生追求不盡相同,品香的感覺、感知、感悟也一定會異彩紛呈。品香的層次越高,文化的因素就越多,對品香人的修養要求就越高。

香席香具

劉良佑在《香學會典》中稱,有三種俗人不可請入香席品香,既破壞氣氛,還浪費生命。可見品香不光是要有閒情逸緻,真的是要有一定內涵才可以的。


說到這裡,段子滿滿,不知你有沒有感觸呢?

如果你也想體驗一下神奇的香文化,不需要天涯海角去搜尋真材香料,也不用去學習繁冗的工序、流程,檀香妝媛即可幫到你!

檀香妝媛芳療調養

檀香妝媛汲取古人智慧,引檀香清心寧神的的作用到芳療養生護膚,幫助人們安撫情緒,緩解焦慮不安,放鬆身心而得自在。以檀香調適情緒從而輔助護膚功效的發揮,獨樹一幟,拓展了香文化的範疇,讓人在日常保養中,品味天然檀香的意韻。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