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狀元官多大?

在古代有「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讚譽;中狀元者稱為為「大魁天下」,是科舉考試中最高榮譽。

古代科舉考試主要有三個階段, 鄉試、會試、殿試,得第一名者稱為「元」,在鄉試中考中的稱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之後各省舉人到京城會考,稱為會試,會試第一名為一般通稱會元。 會試中選者參與殿試,殿試為科舉考試中的最高一段, 殿試第一甲第一名,亦別稱殿元。又因居三鼎甲之首,亦別稱鼎元,就是所說的狀元。

殿試考試結束后,皇帝會舉行傳臚大典,宣布殿試結果。中進士的分為三甲,一甲三人,稱 狀元、榜眼和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賜同進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

在古代,成為狀元是真正的萬里挑一,一介書生,考取狀元實在不易,科舉考試近1300年中,出現了數以百萬計的舉人和十多萬名進士,而「狀元」郎,則是屈指可數。據考證,自唐朝第一位科舉狀元開始,到清光緒三十年最後一位狀元止,科考的榜數大概是745榜,共產生了592名狀元(一說504人),加上其他短命政權選考的狀元以及各代的武狀元,中國歷史上總計可考的文武狀元為777人,其中連中三元的狀元只有13名,大約100年才有一個,在歷史上出現過女皇帝,但還未出現過女狀元。

Advertisements

官職上,古代文人苦讀寒窗數十年,為的就是金榜題名,也是以文入仕,躋身宦臣重要途徑。若狀元及第,不但是天下讀書人的畢生追求,而且在百姓心目中也具有「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的巨大殊榮。具體官多大?還得看中狀元后後期的努力機遇等各方面的條件,一般一旦殿試第一,馬上就由吏部考試任其官位,一般開始是任翰林院修撰,或者著作郎、秘書郎、掌修國史,或做天子侍講。榜眼、探花授以翰林院編修;其他進士,按殿試、朝考名次,分別授以庶吉士、主事、中書、行人、評事、博士、推官、知州、知縣等職位。仕途上,也不是所有狀元都「事業有成」。在七百多位狀元中,有不少的人高中狀元后,一事無成,有的為官一任,了無政績,平平一生;有的性格怪僻,窮困潦倒;更有甚者,投降叛軍,誣陷諂媚;有時也並非全憑真才實學,有的人就是靠走關係或是偶然原因高中狀元的等等。但作為古代讀書人的最高追求,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人,終其一生,始終是登上了顯赫的高位,如在唐代有姓名可考的狀元147人,事迹可考的29人,其中就有5位宰相、8位尚書一級的官員(含次官);而清代,114名狀元中,官位累至一品尚書層次的就有20多人。可以說,在科舉制度中,想在官場努力升職,成為狀元這一群體是實現人生價值的至高追求。

Advertisements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