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與成都」抗戰中周恩來每返延安都要給毛主席、朱德等帶郫縣豆瓣

說到四川的豆瓣醬,大多數人第一個反應就是「郫縣豆瓣」。那是很常見的四川調味品,也是川菜的基礎。在豆瓣醬里窺視一種堅韌又感人的東西,是時間積累的味道。

郫縣豆瓣自誕生之日起,迄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三百多年來,郫縣豆瓣已深深地融入了川人的胃口和川菜的風味中,作為川菜烹飪獨特的調味料,郫縣豆瓣在川菜風味體系中,尤其是家常風味菜中佔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無論是其歷史淵源、釀製工藝、風味特性還是烹調運用,郫縣豆瓣之風韻都無可比擬。其原因就在於郫縣豆瓣原本就是一款「道法自然,美味天成」的味道傑作。

得天獨厚 傳奇味魂

(觀賞辣椒)

明代末年,辣椒傳入中國,最初為僅供觀賞的花卉植物。清康熙年間,辣椒由江浙沿海溯長江西進,其後從湖北、湖南、貴州擴散至四川,迅速為川人所接受,並在川西地區普遍栽種。

Advertisements

隨著大移民浪潮的蜂起,四川的人口結構、生活習俗、生產方式,乃至飲食的烹調方法都隨之發生了重大變化,特別是醬油、醋、豆豉、甜麵醬等生產技藝的進入,進一步促進了南北菜肴與烹技的大融合,使近代川菜得以脫引而出。而辣椒及獨一無二的郫縣豆瓣,更使現代川菜風味體系迅速形成並崛起,就此演繹出川菜風味萬千,風情萬種的味道傳奇。

(情景再現:陳家人潛心研製郫縣豆瓣配方)

郫縣豆瓣的創製和傳承極富傳奇色彩。據《郫縣縣誌》記載,清朝康熙年間,福建汀州永定縣孝感鄉翠享村陳氏一大家人跳筐扛包,扶老攜幼,披星戴月,日晒雨淋地行進在移民入川的路途上。隨身攜帶的充饑乾糧——胡豆(又名蠶豆)因遇連日陰雨而生霉,陳氏不舍拋棄,便放在田埂上晾晒乾后就著辣椒、食鹽拌合藉以填肚解飢。然而一經入口,他感覺發霉的胡豆瓣拌合辣椒吃來竟十分鮮香爽口、餘味綿長,隨即將此無意間得來的食用方法保留了下來。就這樣,一個偶然的機遇,催生了郫縣豆瓣傳奇生涯的萌芽。落腳郫縣后,陳氏家人見郫縣土地肥沃,水流滋潤,便在郫縣城南外1千米處的火燒橋砍竹搭屋落戶安家,其後,這個茅屋竹院就被四鄰稱為「陳家笆笆門」。

Advertisements

(情景再現:陳家人在起居室品嘗郫縣豆瓣的風味品質)

陳家人以農耕為主,雖辛勤勞作也只能勉強糊口,後來便經營起以農副產品為原料的手工釀造品。當時,那種用發霉(實為發酵)的胡豆瓣加辣椒、川鹽製成的辣椒醬名叫「辣子豆瓣」。陳氏家人先是挑擔進城,走街串戶賣醬油、麩醋和辣子豆瓣,一路吆喝:「買開胃提神的辣子豆瓣喲!」斗轉星移,陳氏的「辣子豆瓣」年年如法炮製,聲譽漸起,便逐步由挑擔串巷發展為小作坊經營。到了清咸豐三年(1853年),陳氏後人在文廟巷陳家祠堂的南大街創立起「益豐和」醬園。陳守信,號益謙,取其「益」為號。時值大清咸豐年,以「豐」為時記,「和」則取「天地人」三和之義。這便是郫縣豆瓣最早的生產廠家。「郫縣豆瓣」的名字與品牌也得以迅速發揚。「益豐和」這一名稱一致沿用到新中國成立后的20世紀50年代,至今該門市還掛著這一匾牌。

在郫縣豆瓣的發展史上還有一件趣事值得一敘。1915年,四川軍政府到西藏犒勞駐軍,想到眾軍士在高寒地帶蔬菜稀缺生活艱苦,便決定用郫縣豆瓣作為勞品。郫縣知事擔心引起「益豐和」與「元豐源」這兩家大號的商業紛爭,便分別向兩家各訂購了2萬公斤,如此巨大的訂量轟動了川西。於是兩家在準備貨源時也就暗自較勁不僅互比品質,在包裝上也獨出心裁,均用荷葉、油紙、精美竹簍盛裝。馬隊翻山越嶺日夜兼程,歷經三月送達雪域高原時,將士們揭去外包的干荷葉、油紙后,沒想到千里迢迢,遠道而來的郫縣豆瓣依然線香撲鼻,色澤如初,唯美無比,深得官兵讚譽。四川軍政府特此嘉獎並贈牌匾以資鼓勵。其後在四川省釀造品評選中,又被四川省勸業會(商務局)評為優等釀造品,郫縣豆瓣此後更是聲名遠播,成為巴山蜀水千家萬戶必備的調味品。

(情景再現:香味撲鼻的郫縣豆瓣,受到軍政部門的特別嘉獎)

圖據網路

抗日戰爭時期,常至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的周恩來每返延安,都要帶些麻辣牛肉乾、郫縣豆瓣和榨菜等四川特產分送給毛澤東、朱德、劉少奇等。有段時間,身為八路軍總司令的朱德率部隊轉戰太行山,生活條件異常艱苦,周恩來特地託人買了一些麻辣牛肉乾、郫縣豆瓣和榨菜輾轉送給朱總司令,但朱德一直捨不得拿出來吃,直到有次劉伯承、鄧小平從前線來總部開會,朱總司令方才叫人把這幾樣家鄉特產拿出來款待兩位四川老鄉。

1956年公私合營后,「益豐和」、「紹豐和」、「元豐源」合併為「國營郫縣豆瓣廠」,在政府支持下隨即擴建廠房、增添設施,產量扶搖上升,並以「鵑城牌」為商標註冊,成批量行銷全國各地。

經過三百多年的不斷摸索和反覆實踐,郫縣豆瓣最終形成了一套獨特的釀製工藝和流程。首先是精選二荊條辣椒,主要採用郫縣及郫縣附近的雙流、仁壽,以及中江、三台、鹽亭等川東地區的二荊條辣椒,採摘時間在每年的7月至立秋後15天,要求其色澤紅亮、肉頭飽滿、無霉變、無雜物。去掉辣椒蒂后,再宰成一寸二分長的短節,與食鹽混合後放入槽桶於太陽下暴晒,每天翻攪兩次。

其次是胡豆的品質,主要選用產自郫縣本地的二流板干胡豆,以及川東地區和雲南省的胡豆,水源取自郫縣地區的地下水源,經冷水浸泡發漲后,再由石墨碾壓去皮。

再是將黃豆磨成面后與糯米粉混合製成曲餅,與精麵粉混合,與去皮的胡豆瓣攪拌均勻後放入扁筐中,送入曲房使之自然發酵;發酵后的豆瓣入缸與辣椒混合。其後每天早晨翻、曬、露,一年左右後紅豆瓣成熟,黑豆瓣一年半以上成熟,具有「色紅褐、油潤、醬酯香、味鮮辣」之特色。雖說郫縣良好的水質是郫縣豆瓣高品質的保證,濕潤的空氣為豆瓣微生物菌群的生存提供了上架環境,但豆瓣的日晒夜露、使其吸天地之靈氣,采日月之光華,歷時三載,方才有了油潤紅亮、醬香馥郁、酯香醇厚的這款味道郫縣的神來之作。

郫縣豆瓣作為郫縣乃至四川最像了的一張特色名片,它以一種特殊的味道形式詮釋了「川菜之魂」、「味源郫縣」的地域性、唯一性、原創性,是郫縣地方特色經濟發展中的一個亮點和重要組成部分,更成為全世界人們都喜愛的味道——川味之調為靈魂。

(外國友人了解郫縣豆瓣的傳統製作工藝)

到1978年,隨著鄉鎮自辦豆瓣廠的迅速增多,郫縣豆瓣年產量已達3000噸以上,產品多次榮獲全國食品博覽會金獎。2000年後,隨著川菜風行天下,郫縣豆瓣的生產企業也得以迅猛發展。除了老字號「鵑城牌」、「紹豐和」外,還出現了「丹丹牌」、「郫筒牌」、「高福記」、「老吉師」、「京韓四季」、「川郫牌」、「兆豐牌」等品牌企業。

郫縣豆瓣在自身不斷壯大中,也帶動了食品包裝、運輸、竹編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同時,郫縣豆瓣產品結構調整取得很大進展,從傳統單一的豆瓣產品發展到調味品系列、開胃小菜系列、作料系列、火鍋底料等新品,銷售遍布全國各省、市,並出口美國、加拿大、紐西蘭、日本國家。真正實現了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川菜,有川菜的地方就有郫縣豆瓣。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郫縣豆瓣也從傳統製作發展到了現代標準化生產,並於2000年4月21日獲得國家工商總局批准為「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郫縣豆瓣也通過了國家原產地保護審查,受到了國家對原產地標準的嚴格規範和管理。有了嚴格的生產標準和質量監管體系。郫縣豆瓣作為地理標誌保護產品,不僅具有識別產地來源的功能,還是一種質量標誌,顯示出其它同類產品無法比擬的品牌優勢、信譽優勢和質量優勢。

如今,郫縣豆瓣已作為四川省成都市郫縣食品工業的一大支柱產業,全縣已有一百多家生產企業,系類產品年總產量超過60萬噸,元宵我國港、澳、台地區及日本、美國、加拿大等國。

來源:搜狐網 成都情報

運營人員: 周卉 MZ019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