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類食物營養成分

肉類食物包括畜禽的肌肉、內臟及其製品。肉類食物吸收率高,飽腹作用強,味美,可以烹調成各種各樣的菜肴,所以食用價值較高。

一、營養成分

肉類是蛋白質、脂肪、維生素B2、維生素B1、煙酸和鐵的重要來源。蛋白質含量一般為10%~20%,其中以內臟含量最高,如肝臟蛋白質含量可達21%,其次是瘦肉,含量約為17%,其中牛肉較高,可達20%,肥肉的含量較低,如肥豬肉僅為2.2%。

脂肪的含量區別較大:肥肉的脂肪含量最高,如豬肥肉達90%,羊肥肉達55%;而瘦肉中的含量相對較低,如豬瘦肉為30%,牛肉僅為6.2%;內髒的脂肪含量相對較低,為4%~7%。

維生素的含量以動物的內臟,尤其是肝臟為最多。其中不僅含有豐富的B族維生素,還含有大量的維生素A。B族維生素中以B2的含量最高,豬肝為2.1mg/100g,牛肝為2.3mg/100g,羊肝為3.6mg/100g。維生素A也以羊肝為最高,含量高達29 900U/100g(8 970(gRE/100g),其次是牛肝和豬肝。除此之外,動物內臟還含有維生素D、葉酸、維生素C、煙酸和維生素B2,所以動物肝臟是一種營養極為豐富的食品。肉類的肌肉組織中,維生素含量少,但豬肉中維生素B1含量較高,達0.53mg/100g,約是羊肉或牛肉的7倍左右。

Advertisements

礦物質總量為0.6%~1.1%,一般瘦肉中的含量較肥肉多,而內臟器官又較瘦肉中的多。肉類含鈣量不多,僅為6~13mg/100g,但利用率較高,動物的肝臟和腎臟中鐵含量比較豐富,利用率也較高。如豬肝的鐵含量為25mg/100g,比肌肉組織多15倍;牛肝的鐵含量為9.0mg/100g,是肌肉組織的10倍左右。

肌肉中的糖類以糖原形式存在,一般占動物總糖原量的5%。健康動物如宰前未過度疲勞,糖原含量較高。動物宰后,畜肉在保存過程中由於酶的分解作用,糖原含量下降。

二、營養特點

肉類蛋白質的氨基酸組成,接近人體組織的需要。因此,其生理價值較高,如豬肉為74,牛肉為76,所以稱其為完全蛋白質或優質蛋白質。在氨基酸組成上,賴氨酸含量較高,因此宜與賴氨酸含量較少的穀類食物搭配使用。

Advertisements

肉類脂肪組成的特點,與豆類和穀類有明顯不同,以飽和脂肪酸居多,如豬油含飽和脂肪酸42%,牛油53%,羊油57%。

肉類食品經烹調后,能釋放出肌溶蛋白、肌肽、肌酸、肌肝、嘌呤鹼和氨基酸等物質,這些總稱為含氮浸出物。如果肉湯中含氮浸出物越多,味道就越濃、越香,對胃液的分泌刺激作用也越大。一般成年動物的肉和禽類肉的含氮浸出物較多,所以它們味道就比較鮮美。

三、合理利用

肉類蛋白質屬優質蛋白,且含有穀類食物中含量較少的賴氨酸,因此肉類食品宜和穀類食品搭配使用。據實驗,如在植物蛋白質中加入少量的動物蛋白質,可使其生理價值顯著提高,例如玉米、小米和大豆混合后,生理價值為73,但若再加入少量的牛肉乾,可使其生理價值提高到89。所以,營養學家建議,膳食中動物性蛋白質,至少要達到總蛋白量的10%以上。

烹調對肉類蛋白、脂肪和礦物質的損失影響較小,但維生素的損失較大。紅燒和清燉肉,維生素B1可損失60%~65%;蒸和炸損失次之;炒損失最小,僅13%左右。維生素B2的損失以蒸時最高,達87%;清燉和紅燒時約40%;炒肉時損失20%。炒豬肝時,維生素B1損失32%;維生素B2幾乎可以全部保存。所以,從維護維生素的角度,肉類食品宜炒,不宜燒、燉和蒸、煮。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