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你的壞情緒,它會導致心血管疾病……

現如今社會發展越來越快,醫學界對疾病的認識也在進步,從最開始的生物醫學模式到現在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Bio—psycho—socialmedical model)的轉變,心血管疾病的心身關係越來越受到重視。

有些人開始並沒有患心血管疾病,而只是出現了心理障礙,但他不願意對醫生說他心情不好,於是他就告訴醫生自己由於情緒不好引發的身體不適,由於目前有不少的醫生並不是很清楚情緒疾病,所以就告訴他很正常,但他由於情緒問題總覺得自己有病,但又查不出來,於是就覺得是患了不治之症,他便開始重複的進行檢查,還會花費許多的錢,這樣長期以後就會慢慢發展為心血管疾病。

「氣」出來的糖尿病

醫學資料顯示,因心理因素而發病的糖尿病患者佔總體人數的60%以上,如產生暴怒、焦慮、恐懼、悲傷等激動的情緒,使得血糖濃度升高,引起機體代謝功能紊亂。此外,高血糖促使其胰腺分泌胰島素,使得疲乏的胰腺進一步受傷,從而使糖尿病者病情加重。

Advertisements

根據《健康周刊》——當心「氣」出糖尿病一文指出,不良情緒對老年人的影響更大。當出現激動的情緒時,交感神經會直接抑制胰島素分泌,可能引起胰島β細胞的功能障礙,使胰島素分泌不足的傾向被最終固定,進而導致糖尿病。

「壞」脾氣導致高血壓

現代醫學研究證明,不良的情緒可使心跳加快,血壓升高。而高血壓有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疾病,更是人類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當老年人受到嚴重精神創傷,出現憤怒、焦慮、仇恨等激動情緒時,很可能誘發血壓突然升高,嚴重可引發腦卒中、心力衰竭、合併冠心病心肌梗塞、猝死等。

高度焦慮誘發心臟病

心臟病患者以老年人居多,其典型的表現為胸悶、氣急、疲憊無力等癥狀,嚴重者甚至會出現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許多醫學研究發現,高度焦慮的人出現心絞痛發病率為低焦慮者的2倍。而許多的冠心病患者,就是由於不良情緒的刺激而出現心絞痛和心肌梗死,導致突然死亡。

Advertisements

人受到刺激後會通過大腦引起交感神經的興奮,分泌一些物質,像去甲腎上腺素和腎上腺素,這些物質進入血液後會引起心跳加快、臉色蒼白、血壓升高等,還會導致膽固醇和遊離脂肪酸的升高。

人體是一個大系統,這個大系統是受神經因素的調控。每個人的情緒在波動的時候,他對應的物質基礎就是神經遞質,神經遞質會不斷地波動,對人體會產生傷害。如果波動得特別大,逐漸地耗竭掉,這個人就抑鬱了。常年的抑鬱症患者,他的心臟的毛細血管網就不斷地收縮,他惡性猝死的比例一定會高於正常人。最近國外的醫生總結,就發現絕大部分的抑鬱症患者如果他不是死於自殺,他有50%-60%的可能是死於心臟事件,抑鬱症的患者對心臟血管的回血是非常厲害的。這是抑鬱和心臟之間的關係。

壓力帶來的心臟病的反應在很多情況下是非常嚴重的,小的應激聚集成河變成大的應激,在瞬間引起心臟的反應。這種事情在醫院每天都在發生,我一天接七八個急性心梗的病人很正常,其中有1/3是第一次急性心梗發作,絕大部分都會有應激傷害導致的。你仔細問,你最近有沒有不高興的事情,有沒有勞累,有沒有碰到非常頭疼,非常痛苦的事,大部分人都有。情緒和心臟病之間的轉換,有的時候就是一瞬間的事。

如果你精神壓力很大,如果你的情緒老是處於不好的反應中,如果你老覺得心慌,還是建議你到醫院做心電圖,或者是一個動態的心電圖,或是弄一個平板鑒別一下,是不是心臟病,或者是心病,不同的疾病類型需要不同的診療方法。但是因為早期可能癥狀非常相似,交織在一起。如果你長期處於不良情緒刺激中,老是覺得心慌,不舒服,你沒有正確的一個方法去排解它,可能慢慢心臟真的就受到損害,血管可能會出現問題,心肌缺血也會來了。

隨著醫學的進步,人們對疾病的認識越來越全面。許多疾病是軀體疾病,同時又是心身疾病。我們所熟知的,高血壓,冠心病,哮喘,胃潰瘍,糖尿病,甚至於惡性腫瘤,都屬於心身疾病的範疇。可以看出,人們對疾病的逐漸有了新的認識,心理因素在疾病的發生上應該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心理疾病,可以導致許多疾病的發生,包括心臟病。

我國心內科醫生對情緒障礙的識別現狀不容樂觀,診治意識亟待提高,同時,作為老百姓作為患者,說出來容易,做到卻很難,我們應該學會調節自己的心理舒適區,健康生活,享受快樂人生。

12.Lichtman JH, et al. Depression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recommendations for screening, referral, and treatment: a science advisory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Prevention Committee of the Council on Cardiovascular Nursing, Council on Clinical Cardiology, Council on Epidemiology and Prevention, and Interdisciplinary Council on Quality of Care and Outcomes Research: endorsed by the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Circulation 2008; 118 (17):1768-1675. 13.Smith SC Jr,et al. AHA/ACCF Secondary Prevention and Risk Reduction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nd other Atherosclerotic Vascular Disease: 2011 update: a guideline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nd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Foundation.Circulation 2011;124(22):2458-2473.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