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面具」

人格面具

前不久一位好朋友找我聊天,他跟我吐槽覺得自己是不是有點「不正常」,想請我用心理學的角度幫他分析分析。

事情是這樣的:好朋友老是覺得自己活得不夠真實,準確地說就是覺得自己在不同的人和不同的場合面前,有著不同的狀態和為人處世風格,他覺得那都不是真正的自己,所以有些不知所措。

比如說他在家裡是一個非常聽話的孩子,父母長輩面前都是「乖乖仔」,但是到了上學的時候,早戀、抽煙各種與「乖乖仔」截然相反的事就出現了,但他卻很聰明,從來不會讓老師和家長們知道這些事,可以說他在老師家長面前是一個樣,在同學朋友面前又是一個樣。

這還沒結束,他說自己在步入社會之後更能察覺到這樣的「不正常」。在人多的場合,他通常能夸夸其談調動全場的氣氛,但是在私下的朋友聚會中,他總是一個默默地傾聽者。這樣的反差讓他覺得很奇怪,不知道真正的自己到底是怎樣的,所以找我來尋求幫助。

Advertisements

我告訴朋友其實這些並不是什麼「不正常」,這是每個人都會有的正常現象,反過來說是你的「自我功能」發展的比較好,能夠根據環境的需要去進行自我調整,以適應不同的環境,跟不同的人去打交道。

早在榮格的分析心理學中就提出了「人格面具」這個詞。榮格是這樣定義「人格面具」的:一個面具就是一個子人格,或人格的一個側面。人格就是一個人所使用過的所有面具的總和。人在不同的場合使用不同的面具,而且無時無刻不戴著面具。

摘掉「假面具」后所暴露出來的「真面目」也是一個面具。因此,面具沒有真假之分,只有公開面具和隱私面具的區別。時刻戴著面具,意味著所有的心理活動都是通過面具來表達的,心理障礙就是「面具障礙」。

專業術語上是這樣去解釋「人格面具」的,那我們非專業術語怎麼去理解「人格面具」呢?回想一下你的微信朋友圈裡,朋友圈裡通常大家都是喜歡帶著「人格面具」去交流的。某位朋友去了度假勝地旅行,要精挑細選出九張圖片然後發到朋友圈裡,接著配上一段文字,等著點贊和評論的到來。朋友圈裡發的圖文是你想要把自己美好的狀態呈現給大家,有的時候是自然而然的分享,有的時候特意去營造的。其實可以把「人格面具」理解為你努力在別人面前想要成為的那個人。

Advertisements

在父母長輩面前,在同學朋友面前,在愛人孩子面前,在不同角色面前,你就戴著不同的「人格面具」。

人格面具的作用既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有害的。如果一個人過分地熱衷和沉湎於自己扮演的角色,只把自己僅僅認同於所扮演的角色,人格的其它方面就會受到排斥。像這樣受人格面具支配的人,就會逐漸與自己的天性相疏遠而生活在一種緊張的狀態中,因為在他過分發達的人格面具和極不發達的人格其它部分之間,存在著尖銳的對立和衝突。

但是人格面具也是個體對於社會的一種適應,它對於人的生存說來也是必需的,它保證了我們能夠與人,甚至與那些我們並不喜歡的人和睦相處。它能夠實現個人目的,達到個人成就,它是人社會化的體現。

到最後我跟朋友交流道:其實在每個人面前、每個場景下扮演的角色都是自己,因為都是自己所以需要去將他們整合,每個「人格面具」的出現都是有一定原因,當你能夠去覺察這些原因的時候,你就不會過於的迷戀或是過去抗拒某一角色。當你在各個角色之間轉換時感覺疲憊和迷失的時候,沒關係,放下一些目標和目的,做回那個最真實的自己。

文圖編輯/長沙紫竹軒心理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