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前的首枚冬奧會金牌,我們用20年的時間期待「北京,北京」

2018年平昌冬奧會正在如期舉行,中國健兒的拼搏之餘,很多人開始在討論和憧憬4年後的北京—張家口冬奧會上,中國隊將會在自己的主場取得什麼成績?畢竟,我們屆時時隔中國隊取得第一枚冬奧會金牌,剛好20年。

在激烈的冬奧會賽場,在冰雪浪漫的都靈,所有人的目光在奧林匹克的感召之下,在競技體育的拼搏中,勝利與光榮便是追逐的夢想。

如果說2002年大楊揚在鹽湖城為中國隊獲得歷史上的首枚冬奧會金牌是一種突破的話,那麼其時隔4年後的2006年2月16日凌晨,王濛在短道速滑的女子500米比賽中斬落金牌,則是中國年輕的冰雪健兒的勝利。

冬季運動起源於北歐地區,作為一個區域性的體育運動,它為特定的氣候所烘托,但也受到氣候所限約。中國雖疆域遼闊,卻大多處於亞熱帶,可在自然條件下開展冬季運動的地區只有黑龍江和吉林等東北地區;冬季運動之所以能異軍突起,自成一體,並有與夏季奧運會並駕齊驅之勢,又在於它既是體能的較量又是技巧的對抗,具有更豐富的體育內涵,而眾所周知,中國運動員長於技巧性角逐,在體能方面卻往往略遜一籌。中國體育要全面走向世界,就必須在冰雪運動中有所作為,有所建樹,就不能讓冬季運動因這些原因而成為自己的一頁空白,因為這些障礙而讓自己的目標變得殘缺。

Advertisements

2002年冬奧會之後,我國的冰雪運動梯隊便存在梯隊的缺陷,當時,大楊揚已經31歲,而用老隊員勉力支撐已處於人才使用的飽和極限,不儲備創新,不進行未雨綢繆的戰略性規劃,中國冰雪項目就難脫成敗無定的惱人夢魘,這一弊端恰恰是長期困惑中國冰雪界再創新高的歷史頑疾。

突破!突破!金牌一定要突破!這個聲音在經費緊張、場地匱缺的重重困難之中,成為健兒們終日單調、枯燥而艱苦訓練的最動人的伴音,而像當年葉喬波那樣為了實現中國冰雪人的夢想,「背著冰刀出征,坐著輪椅歸來」的動人事迹,又何止十件百件。

本屆冬奧會上,我們已經在期待中國健兒在金牌前的一次次衝擊。其實誰都明白,自從2002年冬奧會歷史性「破金」之後,平昌冬奧會的中國體育代表團,為了證明4年後的主場冬奧,至少不能在短道速滑等優勢項目上顆粒無收。壓力,這是沉沉地背負於中國冰雪健兒身上的責任。

Advertisements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