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大V爆文「撕裂」醫療圈 奪得話語權后如何好好說話

醫療圈靠自媒體逐步取回話語權,然而,如何讓理性的科普,取代情緒的宣洩,還有待各方摸索。

《財經》記者 習楠/文 王小/編輯

2018年1月11日,醫療大V燒傷超人阿寶發文《當你抱著高燒的孩子在急診流著眼淚苦苦等候的時候,你是否依然覺得醫鬧和你無關?》,文章將兒科醫生短缺與醫療暴力聯繫在一起。

這篇點擊量突破10萬的文章將醫療圈「撕裂」:一部分人認為該文道出了醫務工作者的委屈,患者無理取鬧、不尊重醫生;也有一些人認為,該文情感宣洩式的表達方式可能會造成醫務工作者對患者不滿,患者更覺醫護人員冷漠,令本已敏感的醫患關係雪上加霜。

上海一名中學教師申報高級職稱,在評審公示期時網民質疑其師德。1月12日,上海閔行區教育局公開表示,該教師的申報與評審工作符合程序,當事人不涉及違反師德問題。據報道,2016年,該教師欲申請在滬落戶,公示期間,也曾遭到類似質疑,稱其於2015年在醫院打傷醫生。曾經的傷醫者,儘管已做出過道歉,至今仍在為昔日的行為埋單。

溝通和發聲,在醫務工作者眼中變得重要起來。然而,吐槽、發泄往往能更快在網端傳播,個性鮮明的言論尤其吸引讀者,這使中國式醫患關係在網端變得更加複雜難解。

開年之際,這兩起事件,顯然都不是「雙贏」的醫患互動。

話語權逐漸回歸

這不是燒傷超人阿寶第一次在醫療圈引起軒然大波。

2017年11月8日,燒傷超人阿寶發文《為什麼我們討厭記者》,稱「中國這些年泛濫全國的涉醫暴力狂潮,以及接二連三的傷醫殺醫事件,原因很多」,但記者「多年來對中國醫療系統近乎喪心病狂的黃色新聞轟炸掀起的仇醫情緒,絕對功不可沒」。此文不但引起一些媒體人的憤怒,也使一些醫療圈人士站在了他的對立面。

在微博上有85萬粉絲的燒傷超人阿寶,與六位同道一起,在2016年10月建立中國醫療自媒體聯盟(下稱「醫媒聯盟」),希望傳遞醫界正能量。此舉得到國家衛計委支持。截至2017年12月,醫媒聯盟已有1612位盟員,建有中國婦幼保健機構分盟和廣東分盟,並將建立兒科、婦科、內科等專業分盟。

因《為什麼我們討厭記者》被禁言半月後,2017年11月24日,經協商溝通,燒傷超人阿寶黯然退出醫媒聯盟。

為保證聯盟成員的言行不損害醫患關係,聯盟在創立之初就設置了進入審核門檻、勸導、禁言、勸退制度。「聯盟不只為醫生代言,更希望能打破誤解,為各界溝通搭建橋樑。」醫療自媒體人施琳玲稱。

科學發聲、潤滑醫患關係,是聯盟成員能夠走到一起的基本,也是「堅守的底線」。然而,個性化表達和鮮明的立場,恰是自媒體吸引關注之所在。

「在醫療圈幾乎沒有話語權時,直斥歪曲事實的媒體、忽視醫護工作者合法權益的行為和事件,這樣的言論以及發表它們的自媒體人,為醫療圈做出了貢獻,這是不可否認的。」一位國家衛計委人士對《財經》記者分析。

1月,《中國醫師執業狀況白皮書》(下稱《白皮書》)發布,調查顯示,38%受訪醫師認為,提高自身溝通能力是減少醫患糾紛的有效途徑,位居所有選項之首,其次是重視自身業務水平的提升。

基於此理念,近年醫療糾紛、醫鬧、暴力傷醫等事件被曝光時,一些醫療圈大V跟進發聲,做醫學科普,漸聚人氣,在醫患關係熱點事件中發揮作用。

典型的案例是2014年湖南湘潭產婦死亡事件。當年8月10日,一名產婦在湖南湘潭縣婦幼保健醫院分娩時不幸辭世。11日,有網民發布配圖微博,稱「醫院慘無人道,將產婦活生生地弄死在手術台上」並「隱瞞真相」。此事迅速成為輿論焦點,很多網民認為醫護人員冷漠、缺乏責任心,院方表態不夠坦誠。直到13日,協和醫院婦產科醫生譚先傑發布長微博,列舉了剖宮產手術導致孕婦死亡的幾種情況,並介紹了羊水栓塞。當天下午,相關科普報道漸多,輿論漸趨理性,轉而尋求事件真相。8月15日,涉事雙方同意經法律程序解決這場糾紛。

「這在當時發揮了積極作用,讓更多人關注到失實的報道對醫務工作者帶來的不公和傷害。」上述衛計委人士稱。

之後,醫媒聯盟成員先後對「羅一笑事件」「衡陽醫鬧」「一滴血驗癌謠言」等網路傳播廣泛的事件快速回應,或赴現場調查。

《白皮書》顯示,有62%的醫師認為執業環境未改善,且有一半受訪醫師認為工作未得到社會認可,這可能「與醫療自媒體興起,醫療自媒體對涉及傷醫新聞敏感等因素有關」,醫師對整體執業環境改善感覺滯后。

1月28日,醫媒聯盟於「2018清博盛典」獲得「2017正能量傳播獎」。但醫療圈仍覺身處輿論弱勢。「原因很多,在經歷了一些醫療糾紛報道后,院方不敢對媒體和公眾講話,醫生覺得只需做好本職工作,不太重視對外溝通,網路傳播需要轉變應對媒介事件的觀念,大家的思路卻沒能快速跟上。」施琳玲分析。

醫媒聯盟剛成立,便遭遇山東濰坊紗布門事件。2016年10月30日,一家廣播電視台報道稱,濰坊婦幼保健院為一名產婦行剖宮產術后,忘記取出紗布,導致患者疼痛難忍。輿論普遍認為此系醫療事故。當晚,濰坊市婦幼保健院在微信公眾號表示「報道中所描述的內容與事實嚴重不符」。隨後,醫媒聯盟成員對報道提出質疑,指出用紗布填充止血是縫針過程中的一種常見情況,並有成員赴濰坊調查。最終,上述廣播電視台向院方及觀眾致歉。

這被醫媒聯盟視為第一場勝利,將此描述為向「謠媒」勇敢亮劍、用專業力量配合山東衛計委等部門聯合發聲。但此時,一些風格鮮明的自媒體們,粉絲數量攀升,文字中情緒宣洩逐漸突出。

快意恩仇,共鳴者眾。河北省某三線城市一位醫務工作者對《財經》記者表示,對於一些情緒、立場均很鮮明的網路大V文章,每每讀到,總有些感同身受。反感者也非少數。他們認為,情感宣洩無益於緩和醫患關係,反而可能令醫生群體與其他群體更加對立。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副主任醫師李長青撰文稱,網路自媒體開始讓醫界掌握了部分話語權,自媒體對政府重視醫護人員人身安全起到了一定作用,並指出,自媒體文風有「文革做派」,把針對普通患者的暴力言行大加美化讚揚,「對緩解醫患矛盾、改善醫患關係沒有多少用處,只能助長一些醫護人員放任墮落自己本就薄弱的職業精神」。

「情緒宣洩和指責,確實可能不利於醫患關係。」 上述衛計委人士稱。

截至記者發稿,燒傷超人阿寶未回應記者的採訪。

現實中如何破冰

為各地醫護人員做培訓時,施琳玲會問,「大家工作時遇到的患者真的是難以溝通、態度蠻橫嗎?」醫護人員往往於沉思后表示,現實中的患者並非如此。

互聯網打破「區域傳播」的傳統格局,一起惡性事件會讓受眾有「近在身邊」的代入感。施琳玲分析,網路傳播對不良信息的「放大」和「疊加」,會將醫患對立的情緒傳遞給受眾,醫患雙方都可能懷著這樣的態度步入醫院。

2017年的《中國醫師執業狀況白皮書》顯示,45%受訪醫師不願自己子女報考醫學院校或從醫,這是自2002年開展調查以來的最低值。峰值出現在2011年,為78%,次高值是2014年的64.48%。

「那些年,正是傷醫、殺醫事件被報道最多的時候。」醫媒聯盟發起人之一、中國醫師協會法律事務部主任鄧利強說。主要原因在於,患者通常缺乏醫學背景和常識,一些醫務工作者有專業優越感,加之長久以來公立醫院的管理體制之中形成的「衙門做派」,使醫患矛盾漸深。

醫、患是平等關係,雙方行為都應受到約束。在衛計委主導的醫療圈通過自媒體謀求話語權時,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的嘗試是,在2012年創辦國內第一個病人關係科,接受病患諮詢投訴,處理醫患關係事務。張貼在院區醒目位置的《病人約章》,寫明病人的權利和義務,配合治療計劃、配合院方感染控制措施、保持環境衛生、維護院區安全等患者義務均被列出。《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十大「家規」》則要求醫務工作者「永遠把治療患者作為你的首要職責」,且應對患者禮貌、體貼和尊重。

同時,該院對暴力零容忍。「如果患者傷害了醫務工作人員,就必須承擔責任。」港大深圳醫院病人關係科主管賴光強稱,傷害行為不僅包括對身體造成傷害,也包括辱罵等語言暴力,「言語上不尊重醫務工作者的,要求患者道歉,暴力傷醫一律報警、訴諸法律」。

《白皮書》顯示,有31%受訪醫師認為,訴諸法律是解決醫療糾紛的主要途徑,位居二三位的分別是第三方調解,醫患雙方自行解決。

醫患產生摩擦或糾紛應靠法律解決,這一理念正得到認可。「前些年,傷醫者被依法判罰的報道不多見,也會令人覺得傷醫不用擔責。」鄧利強分析,「患者有投訴的渠道,醫務工作者有申訴的途徑,在法律保障下,醫患雙方或許能更好地溝通。」

中國的醫患溝通,終需回歸到人與人的關係本質。

「這是個漫長的過程,彼此用寬容開放的心態交流,是減少醫患、醫媒摩擦的第一步,成為重建信任的邏輯起點和支點。」施琳玲說。

(本文首刊於2018年2月5日出版的《財經》雜誌)

運營人員: 周卉 MZ019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