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樂器,從未過時|瑞鳴「知音雅集」回顧

上周六,瑞鳴音樂在中華世紀壇未來音樂實驗室辦了一場《琴-趙家珍》黑膠首發鑒賞會,參加活動的樂迷們聽古琴、品黑膠、論古琴的製作和古琴曲的故事,真是賞心樂事!

活動現場,我們邀請到了三位重量級的嘉賓為大家3D立體的講解古琴的前世今生:趙家珍老師的高徒新銳古琴演奏家鄭子昊先生講述了古琴曲的故事以及現場演奏了多首經典古琴曲;資深媒體人士、古琴愛好者劉大慶老師分享了如何斫琴及琴之九德;未來音樂實驗室的尤總分享了黑膠之美。

-活動現場-

我們非常感謝三位嘉賓的傾情分享,到場樂迷們的熱情支持以及未來音樂實驗室提供的頂級音響,也恭喜在抽獎環節獲贈瑞鳴CD乃至《琴-趙家珍》黑膠的幸運樂迷。

這是一個奇妙的下午,大家因為古琴而相聚,60、70、80、90后甚至00后冒嚴寒而來,無論是老人與小孩兒都沉浸於古琴的魅力之中。

如同到場的一位90后大學生在活動后的感嘆,古琴真是一種從未過時的樂器!

瑞鳴音樂之後還會繼續推出「知音雅集」系列活動,歡迎繼續關注公眾號的活動消息,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喔。

-《琴-趙家珍》黑膠首發鑒賞會現場-

下面,小編將分享一位90后樂迷對活動的感想,讓我們一起回到那個充滿古琴之美的下午。

文/孫新宇

古琴這種樂器,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被貴族化、神聖化了。「四藝之首」、「文人樂器」這些冠以的稱號不無道理,但卻真真正正的將古琴孤立在了「遺世獨立」的位置。好像剛沾上點「仙氣兒」,就被大家一個勁兒得吹上了天,再也沒有「煙火氣兒」了。

-趙家珍老師弟子、新銳古琴演奏家鄭子昊先生現場演奏-

甚至有些人覺得古琴不好聽卻敢想而不敢言,便都說古琴「並非為了悅耳」、「是修身養性之道」。更不敢對古琴發表其他的見解,生怕說完自己的評價,自己就再也與高雅音樂圈無緣了。

因而古琴真正的韻味,便被一眾所忽視了。慢慢地,就自己過了時。

我們所說的為大眾所接受的「好聽」的音樂無非有這兩種特徵:旋律動人、節奏鮮明。因而能夠引發聽眾較為明顯的情緒表現。

-活動現場劉大慶老師講解如何斫琴及琴之九德 -

而所謂的「小眾」的音樂,則是必須在這兩種特徵中捨去其一,要不然旋律足以打動人心,要不然節奏鮮明得讓人一聽就有抖腿的慾望。

其實,和當代流行音樂一樣,古典音樂中,也分流行與不流行。就好像說,咱們是個人都會哼唱貝多芬的《歡樂頌》、莫扎特的《小星星》,但鮮有人能哼出肖邦的《夜曲》。

而古琴,則處在了「比小眾還小眾」的位置。它既沒有極強的節奏感,也沒有鮮明的旋律。但它有一個足以「動人」的點:音色。

古琴的音色中低音偏多,因而不如古箏、琵琶流行。而古琴就像一個娓娓道來的女中音角色,卻又有圓潤、純凈的感覺。我們所設想到的中低音色,大多沙啞或富有磁性,因而圓融、清澈是極難做到的,這也就造就了古琴的獨特之處。

-活動現場劉大慶老師講解如何斫琴及琴之九德 -

上周六,我參加了瑞鳴音樂的《琴-趙家珍》黑膠首發鑒賞會,該唱片獲得了「美國獨立音樂大獎」,也是將唐、宋、元、明、清六代千年來的國寶名琴的魅力集於這一張唱片之中。

在鑒賞會中,我們近距離與古琴接觸,並欣賞了幾首古琴名曲。欣賞之餘,才明白古琴也許並不適合我們現在社會中「隨身聽」的欣賞概念,而是需要靜靜坐下、慢慢欣賞的一種樂器。但是,如果你願意側耳傾聽,它可以讓你拋開雜念,全身心地融入其中,此一刻並非如此嘩鬧,彼一刻也並非那樣喧囂,一切都可歸於這古琴的弦音之中。

-《琴》黑膠與頂級音響設備 -

趙家珍老師集千餘年來古琴文化及技藝之大成,每一首作品都聽得出她極盡完美地演繹。唐琴·太古遺音、宋琴·高山流水、元琴·寄意、明琴·雲和、清琴·養和,每一張古琴都有其各自的特色,也都有其各自蘊涵的故事。

-活動現場獲贈瑞鳴《琴-趙家珍》黑膠一張的幸運聽眾-

古琴藝術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從未過時,也不應過時。在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如今,我們也許更需要增強文化的力量。而古琴這樣根基深厚的、自古以來被文人推崇的、始終處在文化的核心地位的一件樂器,在文化爆髮式渴求的時候,自然就應當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而古琴文化是一個自成體系、自在自足的文化體系,對當下浮躁的社會氛圍中,相信也會有積極地鎮定作用。

古意盎然弦如語,琴韻天成雲作心。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