霾——國外城市富貴病怎麼治?

「警示」 作為工業化國家英國的首都——倫敦,在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后,也首當其衝地經歷了現代社會才出現的環境污染問題。圖為倫敦人用路燈「警示」人們,在關注發展的同時,也要愛護環境、阻抗霧霾。

霧霾絕不是發達國家特產,相較發達國家環保意識和技術的領先,國際參與的深入和環保預算的充裕,相對落後和缺乏資金、又要大力抓經濟建設的發展中地區的環境治理形勢要嚴峻得多,而在治理空氣污染中先行一步的城市的做法值得借鑒和參考

霾,是一種「富貴病」。

在西方工業化發達國家中,曾經先後出現過「污染病」,霾就是其中一種。2015年12月在巴黎舉行的全球氣候大會,是全球聯合治病的又一步。

那些曾經得過「富貴病」的城市,又能給北京提供什麼樣的經驗和教訓呢?

立法使霧都「始祖」換新顏

提起霧都,人們第一個想到的絕不是北京,而是老牌工業化國家英國的首都——倫敦。至少目前依然如此。英國作為世界上首個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國家,首當其衝地經歷了現代社會才出現的環境污染問題。

將倫敦稱之為霧都其實不算準確。從上世紀四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倫敦經歷了多次以二氧化硫、黑煙和顆粒物(彼時還沒PM2.5概念)為主要成分的濃霧,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稱的霾。所以倫敦不是「霧都」,而應該是「霾都」。

雖然倫敦的霧霾天在1948年至1962年這十幾年間最盛,但是根據英國氣象局的報告這座城市的空氣污染記錄可以追溯到1813年。從1760年英國開始工業革命以來,大機器生產逐步吞噬手工生產直到1840年前後基本取代,工廠的概念也是在這一時期出現代替了作坊。隨著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機后,以煤為主要燃料的蒸汽機在各行各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被廣泛應用。英國的工業化水平在整個十九世紀得到了長達百年的驚人發展,並在二十世紀上半葉達到了空前的高潮。

大發展帶來的是重污染。十九世紀中葉,英國煤炭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六成以上,1913年的年開採量曾高達2.92億噸。工廠、火車、燃煤發電廠、住家取暖的燃料都是煤。 煤炭的過度開採和無節制燃燒為工業發展提供強大動力的同時,帶來了空氣質量的嚴重退化,直至1952年12月發生了震驚世界的倫敦煙霧事件。當年12月3日一股來自北海的風將英國中部的工廠和民房煙囪冒出的煙霧向南吹到正處於不利污染物擴散氣象條件的倫敦。4日開始的一周時間裡,空氣中大量煤煙久聚不散。根據大倫敦政府數據記載,煙霧事件一周中,首要污染物二氧化硫的日均濃度對比目前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超標近200倍。數千人患上急性呼吸系統疾病,約4000人死於這次事件,其中支氣管炎死亡704人、冠心病死亡281人、心臟衰竭死亡244人、結核病死亡77人,並致使肺炎、肺癌和流感的激增。有毒煙霧12月10日散去后的兩個月間又有近8000人死於呼吸系統疾病。

煙霧事件徹底震撼了英國政府和輿論。1953年由吉尼斯世界紀錄的發起者、吉尼斯啤酒創始人休·比佛爵士領頭的比佛委員會在英國政府主導下成立,專門致力於空氣污染防治立法工作,並推動《空氣清潔法案》於1956年出台。一部法案在三年內完成從擬定到審議再到辯爭修正最後到票決通過,在立法程序向來嚴謹慎重的英國極為罕見。這也是世界第一部空氣污染防治法案。法案提出倫敦城區範圍內的燃煤火電廠必須關閉遷至大倫敦邊沿地區、禁止二氧化硫濃度高的黑煙排放、升高工業企業煙囪高度、建立無煙區並在區內禁止使用產生煙霧的燃料、大規模改造居民傳統壁爐減少用煤量推進取暖天然氣化,並首次提出優化能源結構的條款。英國政府還設立了獎懲機制,由地方政府補貼無煙區內壁爐改造費用的70%,而違反者則處以10英鎊到100英鎊的罰款或最高三個月監禁。同時成立的清潔空氣委員會負責監督法案實施后空氣污染改善情況,並不斷召集空氣污染治理方面的有識之士持續提出建議。

1960年,《空氣清潔法案》初見成效,倫敦的二氧化硫濃度下降20.9%、黑煙則下降43.6%。英國國會在1964年首款《空氣清潔法案》失效后對其進行修訂和擴充,於1968年重新頒布。新法案賦予負責控制大氣污染的「住房和地方政府部」部長更多許可權,比如出台新的鍋爐顆粒物和煙塵排放限值的權力,並有權強制地方政府設立新的煙塵控制區。1974年頒布《污染控制法》,規定機動車燃料組成並首次限制油品中硫的含量。1975年,倫敦的霧霾天氣由之前的每年幾十天減少到15天。1976年,煙塵控制區已經覆蓋大倫敦地區的90%以上,空氣質量有了明顯的改善並趨於穩定。

1980年,倫敦全年只有5天是霧霾天。

隨著產業結構逐步調整趨於合理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英國已將空氣污染治理的著眼點從控制煤逐步轉向機動車污染管控,推出了《汽車燃料法案 1981》、《道路車輛監管法案 1991》,並在1995年通過《環境法》,制定一個治理污染的全國策略,該法1997年3月出台,結合英國國內、歐盟和世界衛生組織標準設立了必須在2005年前實現的污染控制定量目標。

時至今日,英國政府依舊將空氣污染防治和「低碳經濟」(由英國於2003年首次提出)作為國家重中之重,同時民間獨立機構和媒體持續監督「挑錯」。 如今的倫敦雖然因氣象條件偶有薄霧,但再也看不到濃霧和煙塵,取而代之的是清冽新鮮的空氣和湛藍明澈的天空。曾經的灰暗使倫敦人更注重區內健康環境的營造,市中心海德公園、格林公園、攝政公園等城市綠洲被精心嚴謹地打理,為這座近千萬人口的超大城市提供天然氧吧,使倫敦被許多人稱為「最乾淨的首都」。

治車輪——洛杉磯之戰

美國西海岸最大城市洛杉磯也曾有過光化學煙霧事件,第一波發生在1943年7月,僅一個月就多達數次,1955年和1970年又分別發生兩次。如果說「煤」是倫敦污染的罪魁禍首,那麼對洛杉磯來說就是「車」。

洛杉磯因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宜人的氣候,在十九世紀成為金礦和石油開發非常繁榮的地區。資本的快速積累和得天獨厚的位置使洛杉磯迅速成為美國的商業中心、旅遊中心和港口運輸中心。房地產業空前發展,人口數量急劇增加。

1943年,洛杉磯的小汽車保有量已達到250萬。這些小汽車每天燒掉1100噸汽油,碳氫化物、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被大量排放到大氣中。這些化合物在加州耀眼的陽光下呈現出淺藍色的煙霧並伴有刺鼻氣味,空氣不斷渾濁。只要是晴天,這種淡藍色煙霧就會出現,隨之而來的是超低的能見度,人們開始覺得眼睛紅腫、頭暈噁心、喉嚨痛、憋氣胸悶,紅眼病成為了洛杉磯城市流行病,更有人因五官中毒、呼吸衰竭而死。

第一次出現藍煙時,洛杉磯城內曾瘋傳是日本對洛杉磯的「毒氣攻擊」,但發生多次后化學武器之說即被排除。起初人們以為是工廠排放所致,但政府排查工廠並強制部分工廠關閉后狀況並未改善。1947年洛杉磯市民主導圈出了一個空氣污染控制區,專門研究污染物的成分和來源,這才恍然「是車惹的禍」。這一結論得出后,美國前總統尼克松說「汽車是最大的大氣污染源」。隨後的1952年,加州理工大學化學教授哈根·斯密特和化學家布倫內爾首次發現,煙霧是化合物在大氣中經光化學作用形成的,並非直接來自排放。由此,「減排」尾氣中的化合物成為洛杉磯防治大氣污染的重點。

美國是一個汽車頻繁跨市甚至跨州穿行不設限、不收費的國家,所以汽車減排工作在單一城市實施作用微弱,必須聯合治理。於是1959年加州機動車污染控制局成立,旨在監管機動車排放的測試和控制,之後的絕大多數機動車治理措施都由州政府統一行動。1975年「催化轉化器」作為「最有效減排裝置」被強制安裝。除了技術手段減排,加州還推行鼓勵多人合乘、鼓勵市區內使用公共交通、推廣排放權交易等措施。最典型的是將高速公路最左側車道設為多人乘車道,名叫Car Pool Lane,要求除司機外最少還有一個乘客才能使用,一方面緩解交通擁堵提高車速、另一方面通過拼車減少車輛過度使用。1990年,低排放、零排放汽車計劃啟動,目標是在1998年製造出零排放的電動機動車,雖然這一提案的期限在汽車生產商聯合反對下被推遲到2003年。

經過長期不懈的治理,洛杉磯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到2010年人口增長了三倍、機動車保有量增長了四倍的情況下,將年污染日數量從七十年代的將近200天降低為如今的個位數。

工業城市轉型典範——謝菲爾德

許多中國人都知道英國的謝菲爾德,有些是因為謝菲聯足球隊、有些則是因為國際斯諾克錦標賽,但很少有人知道謝菲爾德曾經的標籤——鋼鐵之城。謝菲爾德所處的英格蘭中部約克郡地區被認為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發祥地。這座英國第四大城市在十九世紀前中期憑藉發達的鋼鐵工業,在英國成為世界霸主的過程中扮演了強有力的後盾。不鏽鋼就是被謝菲爾德大學的學者發明,至今仍是謝菲爾德人的驕傲。

因大量工作機會從四面八方地區湧入的人們,24小時不停產的鍊鋼廠,密密麻麻冒著濃煙的大小煙囪,烏煙瘴氣的市中心小酒館,是當時謝菲爾德的真實景象。法國旅行家笛福曾經有過這樣的描寫:「謝菲爾德是我見到的最臟、最多煙囪的城市之一。」狄更斯在他的名著《艱難時代》中也有對謝菲爾德惡劣環境的描述。

二戰期間,謝菲爾德作為鋼鐵中心成為聯軍武器裝備生產的基地之一,是繼工業革命后的謝菲爾德鋼鐵業的第二次發展高潮。然而,隨著戰爭的結束和其它新興鋼鐵中心的出現,這座老牌鋼鐵之城陷入了困境。由於對鋼鐵業過於單一的依賴,隨著鋼鐵廠的大面積倒閉,謝菲爾德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出現了人口流失、污染嚴重、經濟蕭條、犯罪橫生,亟待尋找出路。

經過了六十年代痛苦的十年,從七十年代開始,市政府將心思動在了體育產業上。謝菲爾德承攬了一系列賽事,用賽事運作和政府財政投入相結合而來的資金,改建、擴大、新建體育場館。1977年國際斯諾克錦標賽開始固定在位於謝菲爾德市中心Crucible劇院舉辦。足球產業也因為謝菲爾德聯隊和謝菲爾德星期三隊這兩支城市代表球隊而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同時還是英國壁球公開賽的舉辦城市。謝菲爾德更是獲得了1991年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的舉辦權並以此為契機重新規劃城市、改造基礎設施(比如將舊時鋼廠工人的通勤鐵軌整合建立了獨特的公交Tram系統)、新建體育場館。

謝菲爾德在1996年被英國政府授予「國家體育產業城」的稱號。此後的近二十年間又運作成功了諸如世界橄欖球聯賽和國際田聯大獎賽等國際級賽事進駐謝菲爾德。並且,謝菲爾德的體育場館不止於賽事的承辦,更是市民參與運動健身的主要場所,可以說被充分地利用。

除此之外,謝菲爾德還充分發揮了謝菲爾德大學以及後來成立的謝菲爾德哈勒姆大學為這一地區帶來的良好的教育基礎,充分深耕教育產業。因其獨特的工業背景成為歐洲乃至世界其他國家企業進修培訓的首選。

如今,這座當年勃朗特創作出《簡·愛》的城市謝菲爾德已經是不折不扣的花園城市了,繁榮而又幽靜,是英國體育、教育、文化、休閑產業均衡發展的典範,其在城市產業結構調整和城市形象重塑過程中的華麗轉身是中型城市轉型最為成功的案例之一。

5000億噸

工業革命200年以來,全球使用煤炭、石油和天然氣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總重量達到5000億噸,其中有一半即2500億噸還留在大氣層中,發達國家所排放的佔到80%。

《小康》雜誌/特約撰稿 馮薇

運營人員: 董敏 MZ011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