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BMI嗎?

  • BMI之前

  • BMI哪來的?

  • 不同人種的BMI

  • 怎麼看BMI?

只要減肥的人,都聽說過體重指數BMI。甚至有人說,BMI已經過時了,因為用它評估胖瘦實在是太粗糙。

其實,BMI對於個體身材評估雖然有很大的意義(區分低體重、正常、超重和肥胖),但它對於評估整體人群的健康狀況和疾病風險有著更加重大的意義。

BMI之前用什麼?

在BMI正式啟用之前,我們已經有了各種各樣評估身材的工具,但是它們的估算方式通常都太過粗略了。

1. Broca指數

在BMI出現之前,有一些列評估身材的指標。最簡單的演算法當屬一位法國外科醫生 Paul Broca 提出的 Broca Index。它的演算法非常簡單,他認為:

  • 標準體重(kg) = 身高(cm) - 100

    Advertisements

  • 如果是女性,在這個基礎上乘以90%

用Isa舉例,我身高168厘米,體重55公斤,那麼用Broca的方法計算,我的標準體重是:90% x (168-100)= 61.2公斤。這個體重對應的BMI是21.7(61.2除以1.68的平方),體重在相對正常的範圍之內,但對於亞洲人來說仍然是正常偏胖的身材。這個公式相對於身材中等的人誤差可能小一些,不太適用於亞洲人,也不適用於較高或者較矮的人。

2. 體重~身高表

在BMI得到廣泛應用之前,醫療工作者們還曾經使用的是「體重~身高表格」來評判一個人的身材胖瘦情況。這個表格,很像現在追蹤嬰幼兒生長的表格:橫軸是身高,縱軸是體重(磅lb)(一公斤等於2.2磅;一厘米等於0.39英寸)。

Advertisements

http://www.weightchart.com/

在上圖,黃色是低體重,綠色是正常, 紅色是超重和肥胖。可惜,一張圖並不能很好地概括不同身高不同種族的成年人身材情況,這種方式更普遍地應用在未成年人和兒童。

BMI的前世今生

如此應用廣泛的體重指數(BMI=Body Mass Index),一開始到底是怎麼來的?當初到底是誰發現了這個簡單快速的公式(體重➗身高的平方),用如此輕便簡潔的計算方法區別出不同人的身材?

BMI是從1980年左右開始流行的,逐漸成為了判斷身材的主要標準。它由一個比利時統計學家凱特萊 Adolphe Quetelet 首次在19世紀提出——原本的名字特別華麗,叫做「凱特萊肥胖指數」 Quetelet Index of Obesity。

隨著時間的推進,BMI的標準也在逐漸演化。為了讓BMI的標準和計算方法更加國際化且更具有普適性,以便適用於全球多種族更多人口,在1998年,美國國家衛生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把原來 BMI=27.8的超重標準降低到了25。這個調整,整整讓三千萬的美國人(BMI在25-27.8之間)從「健康體重」掉到了「超重」的範圍內,在當時也引發了不小的騷動。

BMI的真正意義

很多人知道BMI,也有很多人用,但他們不一定知道BMI的核心意義。BMI最廣泛應用在醫療系統是有原因的,因為它可以:

  • 預測疾病風險

  • 尤其是與肥胖相關的一系列疾病

除了與疾病掛鉤的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代謝疾病,很多癌症也與BMI數值產生的一定的相關性。美國癌症協會已經有諸多研究,證明BMI過高會增加乳腺癌、食道癌、膀胱癌、甲狀腺疾病、膽囊癌、直腸癌和腎臟疾病等風險。

根據國際肥胖雜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的研究,對於BMI超標的人,即便心臟和新陳代謝表現良好,他們也被認為是不健康的。而且,他們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更高。另外,有些人雖然體重正常,但在他們當中,也有大約三分之一的人心臟和新陳代謝雖未致病,但表現不佳。

所以,僅僅把BMI作為減肥領域身材的評判標準未免過於狹隘了。如果只拿它評判身材,不僅沒有物盡其用,還容易被人嫌棄「計算結果粗糙,誤差太大」。人家BMI有更廣闊的理想:它是公共健康以及疾病風險評估等更大領域的一項重要指標。

BMI數字怎麼來的?

你是否好奇,為什麼我們要用18.5作為正常體重的臨界值? 我們為什麼不用18,為什麼不用19?這些臨界值都是哪來的?

科學家對比人體的實際脂肪分佈量,同時參考其他標準:如雙能X射線骨密度儀(DEXA),皮褶厚度等等,定義了這些臨界值(說直白一點,就是科學家們權衡之後拍腦袋想出來的)。

正常:18.5-24.9

超重:25-29.9

一級肥胖:30-34.9

二級肥胖:35-39.9

三級肥胖:40以上

這幾個臨界值對於疾病風險的評估以及身材的判斷,相比於之前的指標,相對更加嚴謹、適用性更廣、而且計算簡單。

BMI的誤差

1. 亞洲人的BMI

由於基因、飲食結構和生活習慣等不同,亞洲人和白種人的體型有明顯區別,而且脂肪分佈也不完全相同,比如,在BMI相同的情況下,亞洲人的體脂肪含量會相對更高。也就是說:

  • 相同BMI的白人和亞洲人比較,亞洲人更胖

  • 亞洲人的BMI標準更嚴格

針對亞洲人「體脂肪含量更高」的情況,科學家們對亞洲人的BMI標準重新做了調整:

  • 超重:23-27.4

  • 肥胖:27.5 及以上

這樣的調整非常公平。亞洲人的肥胖比率確實較低,且經過體脂肪含量比率的調整,新的BMI標準更加能夠預測和肥胖相關的、各種疾病的風險。

2. 特殊人群

由於特殊的脂肪分佈情況,BMI對於疾病風險的評估和身材的判斷不適用於運動員、水腫患者和孕婦等人群。比如說,對於一個充滿肌肉的、體脂率很低的人來說,他的BMI可能很高,但實際的疾病風險和BMI預測出的結果卻並不相同。

對於嬰幼兒、兒童和青少年,生長的追蹤更加重要,此時BMI的適用性就相對較低,我們更加推薦爸爸媽媽們參考生長曲線表格,如"身高-體重表"、"身高-年齡表"、"頭圍-年齡表"和"體重-年齡表"等等。

別小看BMI

在減肥領域,BMI總是被嫌棄。其實BMI里的信息量有時比我們想象的要多,我們在看BMI的時候,有時不單單看的是一個簡單的計算結果,如果你對BMI有興趣,想通過簡單的BMI看到更多的東西,可以嘗試把這個看似簡單的數字:

  • 結合不同人群

  • 追溯演變歷史

  • 考慮個體情況

  • 注意疾病風險

  • 區別東西方差異

在公共衛生領域,BMI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不僅是一個小小的判斷胖瘦的標準這麼簡單喲!BMI很可愛也很強大,不要小看它。

參考文獻:

  • Kuczmarski, R. J. and K. M. Flegal. "Criteria for definition of overweight in transition: background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United States."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Vol. 72, No. 5, 1074-1081, November 2000

  • Mackey, Carole S. "Body Mass Index." Nutrition and Well-Being A to Z. Vol. 1. New York: Macmillan Reference USA, 2004. 71-74.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Obesity and overweight. Fact sheet Number 311. September 2006. Accessed January 25, 2012.

  • Gallagher D, Visser M, Sepulveda D, Pierson RN, Harris T, Heymsfield SB. How useful is body mass index for comparison of body fatness across age, sex, and ethnic groups? Am J Epidemiol. 1996; 143:228-39.

  • Appropriate body-mass index for Asian population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policy and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WHO expert consultation http://101.96.8.165/www.who.int/nutrition/publications/bmi_asia_strategies.pdf

  • US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https://www.cancer.gov/about-cancer/causes-prevention/risk/obesity/obesity-fact-sheet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