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女子這樣梳頭|遠近

文|遠近J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

自古女子愛美,歷代美人無一不將心思花在金銀首飾、綾羅綢緞上,到清代時,除去這些「身外之物」,她們甚至將頭髻也梳到了一個全新的境界。

由於清末女子有滿妝與漢妝之別,使得裝扮樣式顯得格外豐富。

漢族婦女的髮式,在清代中葉模仿滿族宮女髮式,以高髻為尚。以後還流行過平髻、圓髻、如意髻等樣式。清末,崇尚梳辮,初在少女中流行,以後逐漸普及。

《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七回有段描述十三妹出嫁時頭髻的片段:「卻說這樁喜事原來安老爺不喜時尚,又憋著一肚子的書,辦了個「參議旗漢,斟酌古今」。就拿姑娘上頭講,便不是照國初舊風,或編辮子,或扎丫髻;也不是照前朝古制,用那鳳冠霞披。當下張姑娘便尊著公婆的指示,給他梳了個蟠龍寶髻,髻頂上帶上朵雲寶蓋,髻尾后安上瓔絡蓮地,髻面上蓋上鑲珠嵌寶梁兒,兩旁插上七星流蘇…」

Advertisements

宮廷里,從簡單的「小兩把頭」到「叉子頭」、再到「大拉翅」都有明顯的滿族傳統特色。

*滿族女子日常梳旗頭,同光以前是「兩把頭」,晚清流行」大拉翅「。

入關前,滿族原生活於我國東北的白山黑水之間,自然環境造就了他們漁獵、耕種、採摘的生活方式。為了行動快捷,便於騎射,滿族男女都有辨長盤髻的習慣。即將頭髮集於頭頂編一長辨,盤一圓髻。當時無論身份高低,貧富貴賤,髮式統一。

後來努爾哈赤建后金國,始建冠服制度。清初開始流行梳兩個橫長髻,形似小姑娘梳的兩個抓髻,戴上鈿子十分穩固。摘下鈿子,這種抓髻式的髮髻也可作家常打扮。因為這種髮式,平分左右,各扎一把,宮內后妃稱其為「小兩把頭」 。

*清初的幾位皇太后、皇後生活節儉,梳小兩把頭時,只戴鮮花,不佩首飾。

Advertisements

*梳兩把頭的香妃,的確天生麗質,不怪乾隆為她痴迷

清中期,史稱乾隆盛世的黃金時代。全國各地的名貴首飾源源不斷地貢進清宮,「小兩把頭」髮髻開始顯出許多不足之處。於是發架應運而生,發架有木製的,也有鐵絲擰成的,形似橫著的眼鏡架。梳頭時,先固定頭座,再放上發架,把頭髮分成左右兩把,交叉綰在發架上。中間橫插一長扁方(插在發架的兩個孔內),然後用針把發稍和碎發固定牢,戴什麼樣的首飾都捉得住。皇家女子頭上梳兩把頭,插戴上貴重的首飾,與腳下穿著高底鞋相呼應。走起路來上身直立挺胸收腹,似有節奏,頭節、脖梗不能左右搖晃,來回擺動。為封建社會樹立了婦女行動規範的最佳形象。

到清代晚期,清宮后妃又風行頭套式的「大拉翅」髮型。「大拉翅」是一形似扇面的硬殼,高約一尺余,裡面用鐵絲按照頭圍大小做一圓箍和骨架,再用布裕褙做胎。外邊包上青緞和青絨布,做成一個固定的純裝飾性大兩把頭。需用時,戴在頭上,不用時,摘下擱置一邊。既能美飾頭髮,又摘戴自如,可謂兩全其美。

*大拉翅,據說是慈禧的獨創發明,因為她所處地位與清代的皇太后、皇后都不同。

《清宮詞》曰:「鳳髻盤出兩道齊,珠光釵影護蝤蠐。城中何止高於尺,叉子平分燕尾底。」

facebook:far-near

微信:farnearchina

新浪微博:遠近far-near

郵箱:[email protected]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