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高僧被梁武帝稱為「肉身菩薩」

曇鸞,南北朝北魏醫僧。一作曇巒。生於北魏孝文帝承明元年( 476年)。雁門(今山西省代縣)人。圓寂於東魏孝靜帝興和四年(542年)。還有一說圓寂於北齊天保五年(554年)以後。曇鸞自號有魏玄簡大主,受到南北朝帝王和朝野僧俗的尊崇。魏孝靜帝稱他「神鸞」;梁武帝稱他「肉身菩薩」。他一生弘揚凈土思想,奠定了凈土宗立宗的理論基礎,是一位傑出的凈土宗大師。

簡介

曇鸞(476-542年),雁門(今山西代縣)人。凈土宗高僧。10多歲在五台山出家,披閱內外經典。註釋《大集經》時患「氣疾」,乃外出求醫。至江南,從陶弘景習方術,得《仙經》十卷,攜經北返,如法修鍊,終因「調心鍊氣,對病識緣」而「名滿魏都」。晚年著有《調氣論》、《論氣治療方》、《療百病雜丸方》、《調氣法》。《服氣要訣》,流傳。

Advertisements

著述思想

曇鸞大師的著述,根據《續高僧傳》卷六及《隋書經籍志》卷三十四、《新唐書·藝文志》卷五十九等所記,共有十種。其中,《大集經疏》現已不存。《論氣治療方》、《療百病雜丸方》、《調氣方》、《服氣要訣》四種,似乎是同本異名的關於氣功之類的醫書。據《續高僧傳·曇鸞本傳》載,大師能調心練氣,對病識緣,名滿魏都,可見其在醫學上的造詣。。大師的著書還有《禮凈土十二偈》(《贊阿彌陀佛偈》)、《安樂集》(《略論安樂凈土義》)、《凈土往生論注》、《贊阿彌陀佛偈》、《略論安樂凈土義》。其中《往生論注》二卷,是對印度世親菩薩《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的註解,上卷解釋偈頌,下卷專釋長行,其間隨處可見大師的高深見解。其有「二道二力、名號為體、往還二向」等論義。這些都體現出曇鸞大師凈土教的思想。

Advertisements

「難易」之辯

難行道與易行道之「難易」是對機不同而言,佛陀所說聖教雖有「難易」之別,但其目的是為不同眾生的根性而說,有上根之人依靠自力就能斷除煩惱得到解脫,如佛在世時所說小乘經典及方等諸經論皆為「難行道」。有下根眾生業力深重,必須依靠佛力接引先往生凈土,然後再成就佛果,如凈土法門就是佛陀專為末法眾生業力深重者所說,稱為「易行道」。如龍樹《十住毗婆沙論》卷五所說:「汝言阿惟越致地是法甚難久乃可得。若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者。是乃怯弱下劣之言。非是大人志士之說。汝若必欲聞此方便今當說之。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此即是說,佛陀所說聖教有難有易者,是因為眾生根性不同佛陀聖教自有「難易」之別,而佛陀聖教本來「平等一味」無有高下、淺深、難易之別。

曇鸞和超化寺

超化寺,原名「阿育王寺」,坐落於河南省新密市超化鎮之中心,西依嵩山,南傍馬鬼山,北望青屏,東瞰大隗,綠樹成蔭,景色宜人。素有北方江南之稱,是著名的佛教勝地。

該寺建於東漢桓帝年間〔147年〕,迄今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寺院擁有阿育王所供奉十九座佛陀真身舍利塔之一,列「名剎拾伍」。

寺院興於北魏,盛於唐朝。據「北齊造像碑」記載,凈土宗祖師曇鸞法師曾經在此擔任維那,著名的超化吹歌本是宮庭音樂,也是在這時走進佛教,成為佛教法樂的。明朝時又流入民間,現今仍保留有六百多年前的笙、管、工尺譜等演奏、記樂遺物。寺院在唐朝時達到鼎盛,僧眾有二千多人,寺院面積方圓二十里地,這裡曾是凈土祖庭,也是接納十方衲子的一大道場。滄海桑田,幾經興衰寺院面目被毀,明清兩代雖屢有修復卻難見當年雄風。民國年間倭寇入侵,戰亂不斷,僧人為護民眾,寺院慘遭浩劫,院牆坍塌,廟宇被毀。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