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的簡稱為什麼是「粵」,而不是「越」呢?

我們已經知道,中國省份的簡稱,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甚至上古時期,取自境內一個比較出名的諸侯國國號,如山東稱魯、山西稱晉,四川被叫做川、蜀等等,有的地域又常常因為地理文化、民風民俗的相近或相似,被連在一起稱呼,如齊魯大地,燕趙之地等等。

廣東卻十分特殊,在她的土地上,誕生了許許多國號叫做「越」的國家,按照常理,應該簡稱「越」才對,為什麼又偏偏選擇了「粵」呢?

一、「越」和「粵」的起源

「越」的這一名稱源於先秦時期,用來泛指嶺南一帶,商代時,越地就與中原王朝產生了經濟往來,到西周時,中原對越地的影響力大大加強,楚國曾和南越發生戰爭,「服者撫之,叛者征之」,楚軍似乎抵達了南海。

但 「越人」並非同一個民族,是中原對長江中下游,以及嶺南沿海地區的各民族統稱,所以這些地區,又被稱為「百越」。

Advertisements

現在的廣東大部分屬於「南越」,後來因為趙佗建立南越國,「南越」一詞的意思,開始不僅僅區限於廣東省,而是擴展到整個嶺南地區。

這一稱呼被繼秦漢所延用,到東漢時期,又出現了 「南粵」的叫法,這就是「越」和「粵」的來歷。

二、「粵」其實是錯別字

古代漢語中,漢字有一種特殊的用法,叫做通假字。今人對通假字的解釋是,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但它是不符合語法規範的。

事實上,周時期的官方語言叫做「雅言」,但由於諸多原因,王朝無法普及 「義務教育」。而各地的方言則未必與雅言的讀音相同,有的諸侯國甚至發展出自己的文字,因此經常會產生誤差,這可能就是「通假字」最早的來源。

秦統一文字后,漢語單字的替換可以表達出更加豐富的涵義。例如現代人對中國明朝的不同稱呼:愛之者稱為「大萌」,憎之者稱為「豬明」。兩者雖然用字不同,但大部分國人都能讀懂其中的褒貶涵義、所指所代,只是當代缺乏大文豪將它們固定下來,僅能算做市井文化罷了。

Advertisements

三、「粵」什麼時候有別於「越」

這一轉變起始於兩晉,完成於明朝。兩晉時期,由於中原戰亂不止,北方漢人大量南遷,很多人定居在相對安全的嶺南一帶,形成了客家人等漢族分支,這些人使用的語言與古漢語極為接近,一度被稱為「唐話」、「白話」。

兩宋時期,宋朝宗室南渡,中國發生了第二次遷居潮,這次遷居目的地主要在浙江、福建一帶,使融合了開封口音的吳語成形、鞏固。

「(臨安)城中語言好於他處,蓋初皆汴人,扈宋南渡,遂家焉,故至今與汴音頗相似。」 (《七修類稿》,郎瑛)

因此,到了明清時期,浙江、福建和嶺南的民俗文化已經有很大區別了,再將他們用「越」,或者「粵」來統一指代就變得不合時宜。為了區別兩地,又由於吳國、越國、吳越國均在浙江一帶建立,所以普遍選擇了用「粵」來代指嶺南。

四、「粵」什麼時候專指廣東

實際上,整個明清時期,「粵」一直代指嶺南地區,包括廣東、廣西和海南島,廣東稱為「粵東」,廣西稱為「粵西」。但到民國時期,由於軍閥割據,兩廣不再被視為統一的行政單位,因此,「粵」的範圍漸漸被縮小,後來專指廣東省。1988年,海南省又被單獨劃出,簡稱為「瓊」。

值得一提的是,粵文化保留了大量的漢唐風情,是漢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粵語則是古漢語的繼承與發展。 20世紀後半段,由於所有的華人政權均推行普通話、現代標準漢語、正體漢語等,以適應內外頻繁的交流。粵謳、粵謠、山歌,木魚書等迅速沒落,粵文化似乎正在遭遇邊緣化,但也引起了國人對漢族歷史傳統、文化習俗的保護意識。

你對粵文化是怎麼看待的呢?

歡迎留言互動

感謝您的閱讀,覺得不錯記得關注、分享哦

延伸閱讀:河南為什麼簡稱豫,而不是「夏」、「魏」呢?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