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加劑與混凝土的對話之羧酸混凝土泌水篇!

季:你換工作了吧?

仝:沒有呀,我還在預拌混凝土公司干吶,試驗室主任兼外加劑復配車間頭兒,時髦說法叫第一責任人。你換「鳥食罐」啦?

季:我也沒換,還在外加劑公司當顧問,不過我朋友多,找我諮詢的也多。

仝:這回我們說道說道羧酸混凝土最容易發生的泌水吧。有時候剛成型完水就出來了,比萘系混凝土出水多、甚至還泌漿,要不你把它形容為「出汗」可我寧願說是混凝土「哭了」,因為哭大發了鼻涕眼淚齊下,這不正像泌水嚴重也就泌漿了嘛;有時羧酸混凝土還會滯后泌水,剛澆完現狀不錯,別忙,兩三個鐘頭以後水開始出來了,甚至還挺多,真煩人。

季:唉,現象簡單原因複雜呀。好比一個人肚子疼得上醫院,大夫先給止住痛再一項一項找原因,甚至還有不是腹部毛病而現象是肚疼的事呢。我也被叫到工地去過,己經泌水了,只能用吸水毯吸,粗放一點的就用鐵杴往外潑水。重在預防,原因還得一項一項分析。如果沒換外加劑就發生泌水了,應該重點查混凝土材料、配合比;換了外加劑發生泌水了則重點查外加劑、尤其是緩凝組分的變化。剛好換了外加劑而混凝土材料又有變化,那就來回扯皮吧。水泥往往也是引發泌水的重要因素,不過特點大多是泌清水不泌漿。

Advertisements

仝:那就「下雨戴草帽——淋(輪)著來」吧。先說混凝土,據我的經驗,泌水原因首先考慮砂是不是偏粗,模數3.0以上的砂就容易泌水。有關聯的因素是細顆粒過少(細顆粒包括砂、摻合料、水泥中的)以及砂率偏低。如果砂不粗,那摻合料中礦粉是不是偏粗?有時往往與天然砂混合使用的機制砂有可能偏粗。

季:說到機制砂,現在越來越廣泛使用的聚羧酸減水劑是正好在那裡使。另外尾礦砂(鐵礦石開採中的渣石為主)也屬於機制砂的一種。

仝:是吶,從和天然砂混合使用發展到全機制砂配混凝土,這是我國大勢所趨。河砂、山砂、優質資源越來越稀少。從2008年開始,我國已禁止河砂出口,輸往港澳台的數量也不得不每年遞減。說不定哪一年,河砂也會成為我們的稀缺資源了。與其費勁巴拉地用含泥特多的細河砂,還有用山皮粉碎的假山砂,倒不如乾脆全用機制砂來得省事。

Advertisements

季:台灣地區就聰明,你不是河砂量每年遞減嗎,我還就不用了,全要機制砂,質量穩定、標準也好控制。

仝:你我怎麼說到砂子上去了?

季:那是因為機制砂里含不少石粉,而石粉對抑泌水有效,尤其現在預拌混凝土的用灰量(許多地方習慣把水泥叫「灰」)越來越少,拌出的混凝土裡細顆粒不夠,含不住水呀,這石粉正好是細顆粒嘛。不過它在機制砂中含量不應超過20%。

仝:對,我在臨河市就見過一個老工程師特意在配合比中加石粉的。可不少機制砂里也含不少泥呀。

季:嗯,標準允許含泥0.5%,不過實際上凈是不低於1%的。泥太多了不行,山西陽泉一帶,石頭破碎成的人工砂里含泥量太大,要用就必須先水洗。

仝:有的現場配合比看著挺合適,可一用羧酸就泌水。

季:從混凝土方面說,礦粉摻多了也泌水,礦粉不似粉煤灰能蓄水,後者含碳量高(檢測則表現為燒失量大)的需水率更高。礦粉本身不怎麼蓄水,因為他經過高溫煅燒,表面非常緻密,但顆粒裂隙里仍會存水。所以發生泌水時最好多用些磨細粉煤灰,最好是二級灰。

仝:礦粉使用多了,在配合比上看得出來呀。

季:不是這樣,如果你用的水泥在粉磨時摻的混合材主要是水淬渣,而混凝土配合比里礦粉(水淬渣磨細就稱為礦粉)量也調得較高,我還見過有的試驗室主任還根本不用粉煤灰,裡外里的礦粉量不就太大了嗎!除此之外,水淬渣硬度大,往往磨得不夠細,蓄水就更差點兒。

仝:原來如此,那砂率低一點就更會加重這個原因造成的泌水。

季:沒錯。除了砂率以外,砂石骨料級配不良,比如全是尺寸相近的石砂,結果造成空隙率太大、漿體對石子的包裹性差,也會嚴重泌水。

仝:說說羧酸外加劑因為什麼會引起泌水吧。

季:首先說羧酸量偏高了會泌水,所以我們一看混凝土「哭了」先用的招兒就是降摻量。有時稍減一點點、混凝土就變「老乾媽」了,那就不是摻量高的緣故,立馬兒就查緩凝組分是否用得不合適。我總說葡萄糖酸鈉加糊精是好搭檔,可糊精量大了也很快泌水。別看葡萄糖酸鈉加白砂糖能保塑,可也讓混凝土先發粘后泌水。總而言之,大凡用羥基羧酸鹽作緩凝組分就容易泌水。

仝:什麼是羥基羧酸鹽?

季:就是葡萄糖酸鈉,酒石酸鉀鈉,檸檬酸鈉,水楊酸鈉,枸櫞酸鈉等的總稱,化學結構式上都有羧基。他還有個毛病,氣溫低了緩凝就厲害。

仝:那用磷酸鹽怎麼樣?

季:也容易泌水,不過聚磷酸鹽中的三聚磷酸鈉泌水比較小,只是他溶解度偏低,常溫情況也就溶14g(每100g水中),所以復配起來有點麻煩。

仝:怎樣才能不泌水?

季:不加就不泌水。

仝:這不廢話嗎,不加拿什麼保塑呀?

季:可以用保塑型羧酸,必須用有一定初始減水率的那種,與高減水型羧酸復配使用就行,如果用純緩釋型的那種,會增加成本。據我試驗,現有的常溫聚合工藝的保塑型羧酸就有初始減水率。

仝:緩凝劑中加什麼可以不泌水或少泌水呢?

季:加醚類緩凝組分可以試試。

仝:什麼醚?

季:最經典的是CMC,大名叫羧甲基纖維素醚,又增稠改善泌水又有保塑作用,不過增稠和抑泌水作用大於保塑。其次可以用HPC,大名羥丙基纖維素醚,與瓜爾膠複合的效果更好,他們的水溶性和保塑效果都比CMC好,兩廣地區有用的。保塑還不滿意的話,再加少許葡萄糖酸鈉。

仝:用點增稠劑怎麼樣?

季:行!不過絮凝型的效果差點,因解決不好滯后泌水。單一增稠保水劑容易減小混凝土坍落度,坍落度損失也會增大。既保塑又不增大坍落度損失,既讓拌合料擴展度最大又泌水為零,這就需要找到一個平衡點,也就是最佳摻量,不同的增稠劑這個點不同。

仝:大概在什麼範圍?

季:0.001%以上吧。有時加大引氣劑用量也有較顯著效果。再有就是加很小量的木鈣或木鈉,或者乾脆用微量萘系減水劑。

仝:微到什麼程度?

季:百分之九十幾比幾吧。你得試啊,水泥情況千差萬別、羧酸聚合原料也多種多樣,不做混凝土試配、誰能一言定乾坤嘛。

仝:哇,在這兒等著我呢。說到滯后泌水,你有什麼高見?

季:要我說主要原因還是混凝土材料方面的。至於外加劑還得主要靠增稠劑。我讀段書給你聽:「從圖中可以看出,隨著多聚糖類增稠劑摻量的增加、混凝土混合料的泌水率顯著下降,並且當其摻量不大於0.2×10-4時、擴展度隨摻量增大而增大,之後由於粘滯阻力加大,擴展度值減小。因此存在著最佳的增稠劑摻量(這裡為0.15×10-4~0.2×10-4),使得混合料的流動度擴展值最大而泌水為0。」

仝:這麼準確的表達是哪本書?

季:《混凝土外加劑手冊》。

仝:多聚糖類增稠劑?

季:我估計書里某個地方應該可以找到答疑解惑。而且還不再出現泌水,這可是清華大學郭老師根據經驗告訴我的。

仝:你還真格的「十字路口看掛鐘——群眾觀點」吶。

季:另外,在有滯后泌水時,緩凝組分應當少用某某酸鈉一類的。當然,這麼一來,外加劑成本肯定要上去一些,所以如果能在混凝土本身採取些措施,反倒節約成本。

仝:嗯,混凝土方面我的經驗是,滯后泌水可能是因材料中細顆粒太多而引起的,當然還得同時存在下面兩因素中的一個:坍落度偏大、即用水量高了些,或是水泥用量低了點兒。

季:哦?

仝:你捉摸啊,細顆粒總表面積比粗顆粒相對大,他對減水劑以及水的吸附也更多,當然羧酸微珠要盡量布滿表面也更費時間。等到混凝土開始沉降、初現塑性收縮,不少水分就又被擠壓出來了,膠材總量少就會粘聚性不夠、攏不住水嘛。

季:哦!

仝:這種情形在澆築橋墩、樁、柱等深模時特別容易發生,而且一次澆築量過大,也就是澆築時分的層數太少時更容易發生,這是光圖快的惡果。有時換一種水泥也能克服,因為前一種水泥中直徑3μm左右的細顆粒可能過多。

季:你水泥用量少,混凝土粘聚性就不夠,我就只好用增稠劑。可增稠劑的分子量要適中才行,小了增稠沒效果,大了絮凝作用明顯,混凝土澆筑後幾小時就發生類似沉澱現象,把水都趕出來了。我有過教訓,當時手邊只有分子量1200萬和1800萬的聚丙烯醯胺,工地又遠在鄉間,結果怎麼調也不行。所以碰上滯后泌水,必得雙方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克服。

仝:噯,羧酸混凝土不但滯后泌水,還有滯后冒泡呢,還有容易發粘,還······

季:羅馬城可不是一天建成的。

仝:行,我等著,咱們下篇再說。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