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引 | 陶器「妝」也

陶瓷,以粘土為胎,經過手捏、輪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后,在高溫下焙燒而成。

粉引,已成形的陶瓷胎上用白色粘土點綴,在不上釉的情況下用低熱加固,最後再塗上一層透明釉質燒制而成。

「粉引」是民間用不起白瓷土的器物折衷而成的「偽裝技法」。白瓷在當時仍然是權貴和官窯的首選製品,「粉引」則是在坊間使用的民生用品。水、火、泥土,這些質樸的自然元素簡單的圍繞,伴隨著人類走過千年。粉引陶器也一直跟隨直到現在。

「粉引」的另一個名字為「粉吹」,就像是將白色粉末吹覆在器具表面上而得名。正統的「粉引」器物表面上會留有一些小小的褶皺,或是質地上帶有一點黃色的「黃粉引」,使器物更有質感。

轆轤成形

陰乾

施釉

晾乾

入窯燒制

匠人的切、刨技法製作出切面與條紋,將單一的白色創造出了陰影和質感,更通過自家調和出的泥土比例,讓器物隱約中顯現出微黃或偏青,抑或是透著微黑或偏赭的色澤,各有韻味。

陶瓷坯體在窯爐中是裸燒,燒成的器物表面留下火痕和不均勻的草木灰釉。融與未融的草木灰在陶器表面形成光滑或粗糙的質感,形成各種天成的顏色變化。裸露的土器經過火焰和灰燼洗禮后呈現瑰麗的美,讓每一件陶器都變得獨一無二。

正蹊堂的每一個工藝也都是獨一無二,歷經千年文化之美的傳承,橫載空間維度之魅的淡然,無欲也無求。

如若這陶瓷,用少欲的心,做樸質無華的器物,在泥與火的共舞里,流淌著對傳統的執著。

粉引茶壺

上了「妝」的陶器在進行高溫燒制后,原本底土的鐵質或泥土顆粒會隱隱約約地浮現出來,樸素溫暖的感覺令人著迷。

粉引的美會吸引你去觸摸使用而非單純的欣賞,會給你帶來想象的空間,會讓你忘記這是一個陶瓷器皿。

素色的器物最能凸顯食物本身,而白色粉引有種優雅淡然的器物表情,就像正蹊堂的每一個工藝,一針一線都是底蘊。

粉引的自然會讓你忍不住去致敬,尊敬有著千年文化的陶瓷藝術,致獻給在陶瓷藝術上登峰造極的粉引藝術品,讓素凈質樸的柴燒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

這既是對生活的熱愛,也是柴燒器皿最好的歸宿,就像正蹊堂的每一個工藝都是對生活的認真與追求。

逃之夭夭,和正蹊堂一起探尋生活的粉引之要。

手工無須過多表達,不喧嘩自有聲。

最美好的東西,不過是經得住歲月磨礪的平凡物事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