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無到有:道德經

我對道德經的認識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

最早對道德經的認知還停留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拽文上,對老子的無為而治認為是消極、頹廢的,因此,後來一直沒有關注道德經,也沒有全文看過道德經。

今年,在我決定系統研究論語的真義和現實應用時,發現馬雲是第一個進入到我的視野的人,一個可以稱得上論語之君子的人。馬雲在一次中央二套對話欄目中提出,他不贊成大家看很多書,自己反覆看,受益最深的是論語、道德經和佛經。

道德經在馬雲身上的體現不僅包括阿里巴巴的創立和發展,更體現為其與李連杰創立的功守道。功守道是道德經演繹出來的一種道,功守道的精髓是國學文化-太極的傳播。

另外一個值得稱道的便是高瓴資本創始人張磊,他在中國資本市場創造了很多傳奇。他在2017年人大畢業典禮致辭上指出,「作為投資人,我常說起我的三個投資哲學:守正用奇、弱水三千,但取一瓢、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三句話分別源自《道德經》、《論語》、《史記》。雖然現代金融投資的工具和方法大多源於西方,但如何使用好這些工具,我還是更推崇我們優秀的中國哲學思想和傳統民族文化。我們要有充分的文化自信,要珍惜人大給我們的人文土壤,好好汲取營養。過去未去,未來已來。」

Advertisements

這三個投資哲學雖然分別來源於三個著作,但是有一個共性,即與道德經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這也是張磊先生將三個投資哲學能夠進行組合的原因之一。守正用奇直接出自道德經不再展開;弱水三千,但取一瓢與道德經的少私寡慾是相通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與道德經的行不言之教是相通的。

春節前與領導有一次經典的談話,其中的核心涉及到我領導對公司無為而治的管理方式的利弊。當時我用論語的君子之行,實現人不知而不慍來否定無為而治的弊端,我領導則用他的經歷給我講了無為而治的人性本源。當時是沒有分出誰說的對的結果的,這成為我人生路上最大的困惑,於是我決定深入研究道德經,尋找論語限度外的人生哲學。

鑒於我研究論語的經驗,我沒有去翻看現成的道德經譯本,我直接在APP上下載了一個聽讀版道德經原文,在過年在家的幾天里從頭到尾翻看了數遍,似有所悟。來上海上班后,從網上無意中看到一本書,方崇陽的《道德經與人生》,從孔夫子舊書店淘了一本,雖然寫的與自己的期望值有一定差距,不過其引用的一些古典故事還是可以就事論事的,不過這是割裂的一種詮釋方法,是無法窺到道德經的全貌的。

Advertisements

道德經開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現在發現很多註解道德經或宣講道德經的人大都針對開篇圍繞「道」去解釋,結果來了個不可名狀,等於白講。在我看來,道不是虛無的,道是可以名狀的,道德經後面的論述都是在講具體的道,只有具體的道的悟透了,道德經之開篇道就迎刃而解了。開篇的核心非「道」,開篇的核心是天地萬物之有無,無中生有,有化為無。道德經的對道的具體闡述主要是通過天地萬物之變化推演出人應該參照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這是讀懂道德經的重要方法論。也就是說,即使我們沒有讀過道德經,我們一樣可以根據外物的變化引發人的思考,這種思考的總結就是道德經的原型。

開篇給我們的啟迪有很多,其中,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獨立思考,有「觀」點,能夠根據事物變化的規律做出相應的判斷和調整。無中生有向我們說明社會的發展會出現很多新事物,新問題,我們可以成為新事物的創造者,我們也會成為問題製造者,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遵循了道德經之道;有化為無向我們說明事物都有產生、發展和消亡的過程,我們能做的是遵循道德經之道,在有的狀態獲得持續健康發展,我們無法選擇消亡的結果,我們可以選擇消亡的時間。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