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皮切還是不切?——對美國兒科學會關於包皮環切政策聲明的解讀

轉自 兒科醫生裴洪剛。

【摘要】主觀:父母的意願;

客觀:泌尿系統畸形;5歲后不能外翻。

【正文】美國兒科學會關於包皮環切的政策聲明( 2012 年)

男性包皮環切是一個常見手術,在美國,這項手術多在新生兒期完成。2007年,美國兒科學會(AAP)成立了一個多學科任務組,組員包括 AAP成員和其他相關專業人員,評估關於男性包皮環切的最新證據,並更新了兒科學會在 1999年發表的關於男性包皮環切的建議書。就當前證據的評估顯示,對新生男嬰進行包皮環切的健康收益大於其風險,手術的收益可以用來支持選擇這個手術的家庭。明確的益處包括:預防泌尿系感染、陰莖癌及性傳播疾病(包括HIV)的傳播。美國婦產科學院對此聲明表示支持:

通過對 1995 年至 2010年發表的經過同行評議的英文文獻進行系統評估,結果顯示,新生男嬰選擇性包皮環切的預防性健康收益大於手術風險。收益包括顯著降低一歲以內泌尿系感染風險,以及降低後期通過異性獲得HIV 和其他性傳播疾病傳播的風險。

消毒條件良好、止痛處理得當、且由訓練有素的專業人士來實施的話,包皮環切對新生兒來說是可耐受的。併發症並不常見,大部分也比較小,嚴重併發症罕見。新生兒期進行包皮環切手術的併發症發生率低於後期手術的併發症。

儘管健康收益還沒多到可以推薦所有的新生男嬰都進行包皮環切,但已足以用來支持選擇此項手術的家庭,並足以為第三方支付新生男嬰包皮環切手術費用進行擔保。臨床醫生應不偏不倚、客觀明確地告知家長,新生男嬰包皮環切手術的健康收益及風險,這很重要。

家長應充分考慮其男嬰的利益,以此為據最終決定是否給孩子進行包皮環切。家長需要考慮信仰、倫理、文化信仰和實際情況,權衡醫學信息。因為對一些家庭來說,光是醫學方面的收益並不足以抵消其他顧慮。

對聲明的解讀 :收益大於風險

這份聲明是對 1999年聲明進行的修正,相對於此前幾乎不持立場的聲明,這份聲明明確認為新生兒包皮環切的醫學收益是大於風險,而且認為可以支持那些選擇這個手術的家庭。但這份聲明發表后也引發了很多批評,有人甚至說應該強制讓實施這些研究的人披露一下自己是否切了包皮。但需要指出的是,這個聲明對於國內來說意義不大,國內沒有給新生兒切包皮的傳統,據我所知國內很少有醫生會去給新生兒做包皮手術。

那包皮到底要不要切?估計很多家長還是很困擾,其實這種困擾還是因為醫生們本身對這個問題看法不一。一個醫療措施是否會產生爭議,很大程度取決於收益和風險比,切包皮就是這樣一個收益和風險比不是很大的手術,所以才會有那麼多不同的看法。

正如這份聲明裡所講,切包皮的好處是:

降低一歲內泌尿系感染風險(泌尿系感染 1 歲內比較多見,1 歲后切包皮這個好處就不明顯了),長大后可以減少得 HIV和其他性傳播疾病風險。風險就是可能出現:出血、感染、腫脹、粘連、外觀難看等等,雖然總體發生率比較低,但最好還是找泌尿專科醫生來做。

正是因為這個手術收益和風險比不那麼明顯,醫生一般不會常規建議所有的孩子去切,所以家長的意願對醫生的決定影響很大,如果有的家長看到別家孩子都切了,生怕自己孩子錯過了什麼就很焦慮,醫生可能也會顧及家長的焦慮,畢竟這個手術對孩子可能有益,而且風險也不大,又可以消除家長的焦慮,在充分告知了家長收益和風險之後家長仍然堅持,為什麼不做呢。

但一些特殊情況下這個手術對孩子收益更大,比如有些孩子存在容易併發症泌尿系感染的泌尿系統畸形,切了包皮就可以降低泌尿系感染的風險,有些孩子到了5 歲以後包皮開口還是很小,不能上翻外露龜頭,經常出現包皮龜頭炎,做包皮環切就可以降低這種風險,醫生可能會主動建議孩子去切。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