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和微信

誕生記:

微信,生於2011年1月下旬,水瓶座,老祖宗騰訊公司成立於1998年11月;微博,生於2009年9月下旬,天秤座,老祖宗新浪成立於1998年12月。

插播:俺的微信公眾號出生於2014年9月中旬,處女座,難怪有時吹毛求疵,老祖宗西阿兔誕生於19**年7月,巨蟹座,有時更吹毛求疵。

我與微博和微信的八卦事兒:

微博之前,我在自己的博客上摸爬滾打很多年,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有時候自己還給自己評論,然後再換個名字評論自己剛才的評論。來我那裡玩的只是幾個很多年的老朋友,在他們眼裡,我就是那個樣子,我不用擔心任何事情,玩的不亦樂乎。下面就是當年自己給自己的評論:

RRC:這麼晚了,你咋還沒睡?

CR:樓上說的對,快去睡覺。

Advertisements

CRR:煩死了,煩死了,我馬上就去睡。

RR:那你怎麼還不去?

我不是個對新鮮事物願意嘗試的人,骨子裡十分傳統和守舊。當微博剛出來的時候,我依舊在博客上摸爬滾打,直到慢慢發現喜歡看的幾個博客都停止了更新,才不得不從熟悉而又喜愛的地盤裡溜達出來,註冊了微博【不註冊則無法瀏覽】,看完后,又回到博客上摸爬滾打。再後來,我兩邊輪流滾,微博上寫一段,博客上寫一大窪,每天寫的都不一樣。所以,滾的不夠踏實。

微博就這樣像一個高樓林宇的城市矗立在屏幕上,具有時效性、花樣性、互動性。在一個城市生活久了,以前的不習慣都變成了習慣,或者是妥協,或者是新鮮。偶爾去我的博客里呆一呆,還有些冷清。每天被各式各樣的信息充斥著,時間長了,再去博客里呆一呆的話,覺得還有些充實。

Advertisements

微博讓我快速知道世界上發生著什麼,流行著什麼,但卻淹沒了自己能夠摸爬滾打的空間,也讓自己可怕的依賴於只寫一段話,而很久不寫一篇文章。更談不上玩一玩自己給自己評論這個遊戲,怕被不了解的人認為是瘋了。

突然有一天,微信出來了,某種程度上代替了手機簡訊和電話,作為一種通訊工具,微信是十分體貼的,字大、可語音,主要是免費,我還經常在微信上偷偷回放自己的聲音聽。第一次開通朋友圈是2013年2月10日,發了一組大年初一在城牆上的照片,備註是:「微信用來存放照片很不錯,有時間分類,還可以備註,還是雲存儲吧。」於是,我存放了很多張照片,加上相應的備註,的確能圖文並茂的記錄一段旅行或一段日子裡發生的故事。

微信日益讓虛擬社交變得和現實生活中的社交越來越像,這裡有公司老闆、同事、老師、同學、親戚、朋友、熟人,通過「贊」和「評論」來相互表達。微信可以巧妙的被一些管理者應用到員工管理方面,員工可以巧妙的用微信來拍馬屁,喜歡炫耀的人用微信大肆炫耀【這個好像沒法巧妙】,交際花用微信來籠絡人心,好學者用微信來學習,經營副業的人用微信來雙贏,憤青用微信來罵人,明哲保身的用微信來看熱鬧。好似整個社會的進程都被加快了。

「贊」和「評論」有時把微信經營的像是個複雜的社會,因各種真實角色的存在,用戶不得不繼續戴上生活中的面具,說客套話,點客套贊。這似乎和很久以前的互聯網背道而馳:那時,人們回到家,打開電腦,丟掉面具,用個昵稱,在某論壇或某聊天工具里,說大實話,釋放真實情感。如今,在微信里?你敢嗎?正因如此,微信有時讓人覺得疲憊。

微信也像測謊儀,因人人都具備福爾摩斯的潛質,善於通過細微事情推理出一套理論,所以,微信上的點點滴滴或多或少可以折射出一些事情或人物的本質來。如果你稍加留意,就可心中有數哪些是謊言,哪些是偽裝者。

對我而言,一個基本不喜歡社交的人,人生交友信條又是老掉牙的「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朋友少,但知己卻有那麼三、四個,很少見面,只要念起就是一種鼓勵,更喜歡這樣的精神式「社交」。所以,微信對我而言像是用來發摩斯密碼的電報機。

那麼,微信到底是在拉近人與人間的距離?還是在愈行愈遠?

微信號:MouseReading】這裡有認真詳析的《道德經》和《歷史典故》,有角度有點意思的《原創文章》和《原創照片》,還時不時會有熱門電影的《影評》和靈性的《星座分析》。歡迎興趣相投的同學們的加入。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