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生病不鬧心,兒科醫生教你看懂血常規化驗單!

歡迎您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manchengzhang123,每日更新哦!

本文原創,轉載請聯絡我們授權~

經常收到家長的提問:孩子生病了,血常規是這樣的,到底怎麼回事?要不要吃抗生素啊?——密密麻麻寫滿醫學術語的單據怎麼看?其實並不難哦!今天就教大家看懂血常規化驗單,讓你對孩子的情況「心裡有個底」。「

慢成長特邀作者:貴陽市婦幼保健院兒科周醫生。媽媽,科普作者。個人微信公眾號:兒童健康資訊平台。

當寶寶生病,尤其是出現發熱、精神萎靡、身上有出血點的時候,醫生往往會讓家長先查一個血常規,因為通過最基本的血常規,可以初步判斷下寶寶感染的可能是細菌還是病毒感染,是否存在貧血。可以了解到血液中的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的各項參數的情況。那麼,我們先來學習下怎樣看血常規化驗單。

下圖是一張血常規化驗單

1拿到化驗單,先看什麼?

我們一般最先關注的是:有五種細胞,即白細胞、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血紅蛋白、血小板。

2認識白細胞:判定感染類型的首要指標

那麼我們先來認識下白細胞(WBC),白細胞正常小兒白細胞在寶寶不同的年齡階段,正常值是不同的,在新生兒期,白細胞總數可在20×109/L,在嬰兒時期,白細胞總數在11~12×109/L左右,在兒童時期,白細胞總數在8~10×109/L左右。

其次再來看細胞分類,因為白細胞根據其來源、形態、功能的不同,主要分為兩種類型:即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和粒細胞(包含了嗜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鹼性粒細胞),由於這幾種白細胞的生理功能不同,所以當發生不同類型的感染時,所引起的各類型白細胞數量變化也不同。

對於兒科發熱的孩子,白細胞和細胞分類值常反映了感染性炎症,也常作為鑒別細菌性或非細菌性感染的首要指標。

3血常規裡面主要幾項指標所代表的意義

1)細胞比重隨孩子成長變化:

  • 寶寶出生時,中性粒細胞比重較高,佔60-65%,淋巴細胞約佔30~35%。

  • 淋巴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約相等,曲線第一次交叉,以後在整個嬰兒期均是淋巴細胞佔優勢,約佔60%,中性粒細胞約佔30%。

  • 學齡前其中性粒細胞逐漸增加

  • 4~6歲時兩者又約相等,形成第二次交叉。

  • 6歲后中性粒細胞繼續增多,淋巴細胞減少,逐漸達成人值,粒細胞約佔65%左右。

  • 嗜酸、嗜鹼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在嬰幼兒均較低,各年齡期差別不大,嗜酸性粒細胞約佔2~3%,嗜鹼性粒細胞0.5%,單核細胞在嬰兒與兒童期佔5%左右。

  • 血小板:新生兒期血小板波動較大,生后48小時內數量較低,約150×109/L,兩周后可達300×109/L。生后血小板數減少可能與產傷有關。生后6個月血小板計數即與成人相同,約150~350×109/L。

2)細菌性感染:

  • 細菌性感染通常表現為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絕對值和百分比明顯升高。

  • 但是在複雜性慢性、反覆性發作的疾病(例如哮喘、過敏性咳嗽、過敏性腸病等)、重症感染時,上述數值的判斷又必須慎重,因為這些數值的變化既受到感染性因素的影響,又受到非感染性因素的影響。例如嚴重的細菌感染,也可能出現白細胞總數明顯降低。

3)病毒性感染:

  • 白細胞計數可以正常或者明顯減低,細胞分類淋巴細胞比例增加;但是某些特殊病毒感染時,例如:EB病毒,白細胞總數也可能明顯升高。

4兒科血常規檢驗的認識誤區

在沒有專科兒科醫生的地方,可能會以成人白細胞總數和分類的正常值來判斷小兒的化驗值。這種單一的判斷並不一定是準確的。

5小兒時期貧血的主要指標

  • 血紅蛋白和紅細胞、紅細胞壓積:這是主要判斷小兒時期貧血的主要指標。貧血可根據血紅蛋白和紅細胞的數量分為輕(90~110g/L)、中(60~90g/L)、重(30~60g/L)和極重(<30g/L)四度。

  • 但要注意,寶寶在生后2~3個月有「生理性貧血期」——這是因為紅細胞增生減低以及胎兒紅細胞生存期短,生后逐漸破壞,生后3個月內,體重增長最快等因素導致的。應注意和「病理性貧血」相鑒別,「生理性貧血」是在嬰兒生長發育過程中出現的正常現象,無需治療,但應注意:在飲食中必須有富含造血需要的物質,對於早產兒尤需及時添加含維生素E和葉酸等食物。

  • 若血紅蛋白下降<70g/L或合併其他疾病時,應考慮輸注少量的紅細胞。鐵劑對生理性貧血無效。出生體重極低的早產兒,若生理性貧血很難恢復可能由於紅細胞生成素嚴重缺乏所致,目前可使用紅細胞生成素治療。

小貼士

血常規不是唯一依據,要遵醫囑哦!血常規只能最為疾病最基本的檢查項目,不能單憑一張血常規就100%斷定寶寶是哪種類型的感染。究竟該如何為寶寶對症治療,還需要醫生結合其他檢查情況做綜合判斷。家長們千萬不要因為讀懂一張化驗單,就置醫生的診斷於不顧哦!

最後,有興趣的家長可以讀讀這本書:

(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絡授權。)

更多疾病知識文章:

去看兒科醫生前,寶貝家長應該知道的事兒

崔玉濤育兒課:發燒、腹瀉、吐奶、耳朵進水怎麼辦

沒完沒了的咳嗽究竟怎麼回事?美國《父母》雜誌兒科專家詳解

崔醫生走下神壇?我們該相信誰?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