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菌腫的藥物治療

足菌腫是由多種真菌引起的皮膚、皮下組織、筋膜及骨骼損害的一種綜合征。病原菌主要為尖端單胞霉、波氏足菌腫霉、巴西諾卡氏菌、星形諾卡氏菌、馬杜拉鏈絲菌等。臨床上以形成膿腫、肉芽腫及竇道為突出表現,可有顆粒排出。本病呈慢性經過,有的終身不愈,並可致畸。

常有外傷史,好發於四肢尤其是足部,損害局限,呈慢性經過。皮損初發為丘疹、結節,后融合成斑塊,典型損害為暗紅色浸潤性肉芽腫性斑塊,穿破皮膚形成瘺管,瘺管中常排出漿液膿性液體,其內含有黃白色或黑色顆粒。 病程慢性,可波及肌肉、骨骼、筋膜及肌腱引起骨、關節炎及畸型,並可形成橡皮腫。治療包括

1.全身治療

根據致病菌種分別選擇不同藥物。

⑴ 抗真菌藥物:首選兩性黴素B,劑量0.1~1mg/(kg.d),初用小劑量,而後逐漸增量,療程6~12周。亦可用伊曲康唑100~200mg/d口服,連用三個月;或用5-氟胞嘧啶與酮康唑聯合應用亦有效。

⑵ 如為放線菌或諾卡氏菌則選用抗生素,常用復方新諾明0.5~1.0g/次,每日二次口服。還可用氨苯碸50~100mg/d,但應與鏈黴素或四環素合用。

2.植皮

早期的原發皮損可考慮外科手術后植皮。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