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完這堂幼兒園公開課,感覺自己家的親子閱讀是「假」的

前兩天,接到女兒幼兒園老師的通知,每個班有三名家長可以參加該園夏雪麗老師的一堂繪本教學展示課,於是屁顛兒地報了名。

女兒所在的幼兒園是杭州市府機關幼兒園新州分園,講授繪本教學展示課的夏老師,是該園大三班的班主任。

這是怎樣一堂課呢?若要概括總結,我想大部分現場的家長都有一個非常直接的感受,那就是「恍然大悟」。

「第一次」的心情

開場是這樣的,夏老師領著班裡的11個孩子步入會議室,引導孩子們與觀摩的家長們打了個招呼,示意大家坐好,就開始上課了。

接下來是很常規的一個環節,夏老師以提問的方式,讓孩子們說說自己在生活中都能做哪些事情?有人說會自己洗襪子,有人說會自己洗澡,有人說會做雪糕,還有人說會幫媽媽洗碗……孩子們爭先恐後地表達著自己能幹些什麼事兒。

正當後排的家長以為夏老師接下來要誇獎孩子多麼能幹時,只見她話鋒一轉,問道:「那你們記得第一次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是什麼樣的心情嗎?」

孩子們沉思了幾秒,開始有人舉手。有人說很高興,有人說很開心,有人說很自豪,有人說很激動……這時的夏老師,對每一個孩子表達當時的心情時所用的形容詞,進行了簡單的鼓勵和點評。

而隨之,又是話鋒一轉:「那有誰知道,什麼是第一次嗎?」

這一次,孩子們的回答,明顯讓後排家長笑場了。

有孩子說,穿衣服就是第一次;

有的孩子說,做飯就是第一次;

有的孩子說,生出來就是第一次;

……

後來,終於有個孩子說出,最前面的就是第一次。

這樣一番引導后,夏老師隨後作了比較書面的總結:所謂「第一次」,就是我們以前從來沒有做過的事情。

懸念迭起的繪本課

鋪墊到這兒,展示課的主體總算出現了,一本名為《第一次自己坐巴士》的繪本。

對「第一次」已經有所理解的孩子們,看著白板上出現的繪本封面,大概都在好奇,第一次自己坐巴士的克拉拉,會有怎樣的遭遇呢?

《第一次自己坐巴士》是加拿大兒童繪本作家瑪麗安娜·迪比克的作品,她的作品大部分都是與動物有關的繪本,故事幽默、繪畫細膩、動物形象樸拙可愛,受到全世界孩子的歡迎。而這本書,有著她一貫的風格和無與倫比的妙思。

夏老師在帶著孩子進入這本書時,每打開一頁,採用還是開場時的設問引導法,引導孩子去觀察去想象,這些設問,往往在閱讀下一頁時才能解開「謎底」。孩子們的興趣明顯被吊起來了,就比如其中有一個紅衣裳的小姑娘,當夏老師問「貓奶奶與之前有什麼變化時」,她幾乎是在一秒內就get到了重點:「貓奶奶準備下車啦,你看,她把毛線團都收起來了!」

孩子善於發現的眼睛,在夏老師的這環環相扣的引導下,被激活得非常徹底。

所以,當時有一位家長這樣感嘆:

剛才聽了夏老師的繪本課,我感覺自己之前在家給孩子講繪本的方法都是不對的。因為繪本字少,我們通常都是指著書幾分鐘就讀完了,沒有注意到要去怎樣引導孩子觀察。

故事之外

其實,夏老師40分鐘左右的展示課,僅僅講完繪本的前四頁,最後一個環節,是孩子們在一張圓卡上畫下自己第一次做的事,並按照當時的心情貼在不通顏色的愛心牌上。

儘管只是一個故事的片段,但是由於發散性的引導和延展,旁聽的家長們渾然不覺這是一個沒講完的故事。而其中的妙處,大概正是我們日常親子閱讀中最缺少、最容易忽視的。

接下來,第一次自己坐巴士的克拉拉還會有怎樣的經歷呢?夏老師說,這本書在班上已經講了2個禮拜,但進展才剛剛到全書頁碼的三分之一,後續的教學活動,才剛剛開始。

設想一下,每天每了工作和生活疲於奔命的我們,倘若能拿出能及此十分之一的耐心,能吸收其中十分之一的技巧與方法,親子閱讀的效果會不會很不一樣呢?

Q&A

夏老師的展示課結束了,家長們和老師的交流和探討沒有結束。下面,我根據記憶還原,做一些簡單的記錄和呈現,希望有心的爸爸媽媽,能看到自己關心的那一個問題:

1、孩子不喜歡說故事之外的東西,怎麼辦?

家長提問:

「有時候我給講一個繪本時,往往會給他講一些道理,引導一些思考,孩子可能會說,媽媽你講得太多了,你就一直念好不好,不要停下來。是我的方式不好?比較羅嗦?」

老師答疑

黃敏老師(中二班班主任):

親子閱讀有很多種方法,不一定老師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每個孩子都有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也一樣,有時候孩子就是只想知道這個故事本身。

夏雪麗老師(大三班班主任):

念了一本書,總希望孩子從這本書里懂得一點什麼道理,大人們都有這樣一點想法,這可能是孩子不大願意去聽的。

其實,家長引導孩子閱讀都是帶有目的的,但是你不能讓孩子覺察到你帶有強烈的目的,這會讓他感到壓力。當你把這種目的收起來去漫不經心地和他交流,他可能是很樂於告訴你的。

2、孩子遲遲不能進入自主閱讀,怎麼辦?

家長提問:

「一般情況下,我會按照孩子的興趣讓他自己選書,選完了鼓勵他自己看,然後可能會說,希望他看完后把這個故事講給媽媽聽。但是效果不是太好,我不知道怎樣去培養他自主閱讀的習慣?」

老師答疑

朱主任:

自主閱讀並不是說把這本書給孩子,就讓他自己去讀,讀到什麼程度讓他自己把握,其實前面還是需要家長做很多鋪墊的。你剛才的這個方法,可能功利性強了一點,孩子感覺到後面還有一個任務,肯定不樂意。

黃老師:

培養孩子自主閱讀,首先要把孩子放到讀書的環境里去。比如帶孩子去鍾書閣,去哪裡就是看書,旁邊的人都在看書,他沒事可干自然也會看書,大點的孩子在這種環境下打鬧自己也會覺得尷尬。

看了半天書,回來你可以跟他聊聊,都看到了什麼有意思的書,想買什麼書,聊天過程中他就把自己的收穫和思考都告訴你了。

3、親子閱讀中,孩子總愛打斷我怎麼辦?

家長提問:

「我給孩子讀繪本的時候有一個問題,就是讀著讀著,她總是打斷我問我問題,而不去聽後面講什麼。後來我就給他立了一個規矩,要提問得先舉手。」

老師答疑

夏老師:

其實幼兒園繪本教學和家裡的親子閱讀是有區別的,大家回去后不是說要像我今天這樣,孩子說什麼得舉手,閱讀過程中的一些小技巧可以學習借鑒。

黃老師:

集體閱讀畢竟要面對這麼多的孩子,親子閱讀面對的是一個孩子,應該是很放鬆的。孩子打斷來提問,我覺得家長應該停下來,去傾聽孩子要表達什麼,通常孩子打斷你,說明他也在思考東西,帶著這個思索,能把這本書讀得更深。當你不允許他把思考的東西說出來,下次就不再有思考的慾望了,靜下心來聽她說。

朱主任:

親子閱讀邊讀邊問,邊問邊讀,都是允許的,是互動的一個過程。你認為不合時宜的打斷,他其實是觀察和先思考在先的。

4、大班孩子,如何順利地從「讀圖」轉換到「讀字」呢?

家長提問:

「我們也是比較早開始繪本閱讀,現在有一個問題,就是孩子大班之後就要面臨幼升小,但是識字很少,有什麼比較有效的辦法讓孩子文字書?」

老師答疑

黃老師:

到小學以後,孩子需要看識字的書,我兒子在這個階段時,我也困惑了很久,因為他那時不愛看有字的書,覺得看文字書是很累很累的。

那怎麼辦呢?我當時就嘗試把整本文字書先讀給他聽。那時選了兩本有意思的故事書,第一本是《吹牛大王歷險記》,第二本叫《一年級的小豆豆》,這兩本書都非常有趣,後面這本,講的是一年級的故事,就跟小學的生活是一模一樣的。

他聽我讀的時候覺得很有意思,會把書中的一些情節到班裡去模仿,然後慢慢就自己捧起書來看。我覺得這個方法非常有效,那一年我自己帶的班級也面臨畢業升小學,所以我也把這個方法告訴了家長,而且給每個孩子送了一本《一年級的小豆豆》當作畢業禮物。

夏老師:

細心的家長可能會發現,我今天的展示課中,有意識地運用了一些比較文學和書面的表達。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前書寫」?剛才我讓孩子們把自己的「第一次」畫在小圓卡上,就是前書寫。下一次活動,我可能會用其他一些手段,比如讓孩子用符號表達一個成語。

前書寫能力的培養有助於孩子建立與書寫有關的態度、期望、情感和行為技能。通過前書寫,我希望能夠幫助孩子融入情境把零碎的詞語組合成句子,讓他們學會完整的表達。因為大班的孩子即將進入小學,他很快要面臨寫作文,要儘快學會把自己的想法大膽完整地表達出來。

具體到繪本閱讀,我覺得孩子到了大班,其實要更側重培養他們看著圖畫去聯想的習慣和能力,讓他們主動地去把圖與圖之間的線索聯繫起來,把繪本與自己的生活聯繫起來,把自己想表達的東西表達出來。

轉載說明

非常感謝您喜歡我們的文章,「繪閱讀」的文章都是原創出品或授權轉載,原創文章歡迎轉載。轉載中,請遵循以下規則:

在文章前註明作者:

(1)文/繪閱讀(搜公眾號繪閱讀或手動輸入:xiaolaba_huiyuedu)

(2)更多文章請登錄www.ishyd.com 繪閱讀查詢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