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名中醫單兆偉教授談反流性食管炎治療四法

單兆偉教授認為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療主要有柔空、通降、濡潤、抑酸護膜4法。

1、柔空:食管自咽至胃,《難經集注》稱之「胃之系」,《醫貫》所載「咽系柔空,下接胃本,為飲食之路」。可見,食管有「柔空」的生理特性。氣滯、痰濕、瘀血阻滯食管,影響食管

「柔空」之性,治療當以宣通之品。常用宣通藥物有橘絡、急性子、威靈仙、王不留行等。

兼氣滯者用枳殼、木香、佛手等; 兼痰濕者用茯苓、法半夏、砂仁、薏苡仁等; 兼瘀血者用丹參、莪術等。

2、通降:本病基本病機為胃失通降,常用通降法有和胃降逆法和通腑法2種。有噯氣、反酸等癥狀以和胃降逆法,常用藥:法半夏、枳殼、厚朴、佛手等。單教授認為枳殼能雙向調節賁門開合。 保持大便通暢,通過調理腸道氣機,達到腑通胃降得目的故常用通腑法。常用藥物萊菔子、決明子、枳實、檳榔等。

Advertisements

3.濡潤:本病病程較長,食管炎症或潰瘍持續不愈,鬱熱日久,傷及陰分,食管與胃失濡養,氣機升降失調。 《臨證指南醫案·脾胃》雲「胃宜降則和者,……不過甘平或甘涼濡潤,以養胃陰,則津液來複,使之通降而已矣」。甘寒柔潤之品滋養胃陰,胃陰來複,則食管得以濡養,胃氣得以和降。 常用藥物:南北沙參、麥冬、玉竹、石斛等。兼有咳嗽:加杏仁、蘇子、炙百部。

4.抑酸護膜:常用抑酸葯有烏賊骨、大貝母、煅瓦楞子等。

烏貝散(烏賊骨、大貝母):烏賊骨微溫,其主要成分為碳酸鈣,制酸功用較強,兼能止血;大貝母性微寒,具有中和胃酸,抗潰瘍作用。二葯相合,寒溫之性相互牽制,去性存用。

另有烏芨散、烏芍散等,為抑酸護膜常用方。

護膜葯:木蝴蝶、白及、鳳凰衣等。

Advertisements

病案舉隅:

氣鬱陰傷案:患者王某,男,61歲,2015年7月10日初診。噯氣反酸10餘年。就診時:反酸、噯氣頻頻,時有胃脘燒灼感,胃脘悶脹、口苦,咽部不適,舌紅苔少,脈細弦。胃鏡示:反流性食管炎,慢性淺表性胃炎,HP++。證屬胃陰不足,氣滯食道,胃失和降。治當養陰和胃,行氣降逆,制酸護膜。予沙參麥冬湯合啟膈散加減:北沙參15g,白朮10g,法半夏6g,麥冬15g,仙鶴草15g,茯苓12g,荷葉10g,砂仁3g,烏賊骨15g,大貝6g,白及10g,14劑,日1劑,口服。

二診:葯后癥狀即輕,反酸顯著減少。效不更方原則,囑其原方14劑繼服。

三診:反酸未作,噯氣、口乾苦亦不顯。為防久服溫燥太過,原方減砂仁,繼服14劑鞏固。2016年3月12日複查胃鏡:慢性淺表性胃炎。

案:患者病程日久,纏綿難愈,久病多虛,易耗傷氣陰,致使胃陰不足,食管與胃失於濡養,氣機升降失調,臨床可見噯氣、反酸、燒心等癥狀。陰虛津少,津液不得上承,故見口乾,舌紅苔少,脈細。證屬胃陰不足,氣滯食道,胃失和降。方以北沙參、麥冬為君葯,養陰清肺,益胃生津。配以白朮、茯苓、半夏、砂仁等臣葯,理氣和胃化痰,剛柔相濟,標本兼顧。再佐以木蝴蝶、烏賊骨、大貝、白及等,共湊養陰和胃,行氣降逆,抑酸護膜之功。半夏、砂仁均性溫,行氣通降,免久服耗氣傷津,故見效后即去掉砂仁。白及性寒味甘苦,既清泄又補收,現代藥理證明其對食管及胃腸黏膜有保護作用;烏賊骨味澀性微溫,能收斂止血,制酸止痛,實踐證明其有中和胃酸作用,二葯配伍,為制酸護膜常用藥對。

痰氣交阻案:李某,女,46歲,2016年3月11日初診。就診時:咽部如有物阻,干食無妨,胃脘脹滿不適,食后甚,偶有噯氣、泛酸,大便尚調,性情急躁,舌淡邊有齒印,苔薄,脈細弦。胃鏡:反流性食管炎,慢性淺表性胃炎。證屬痰氣交阻,治當行氣解郁,化痰降逆,以半夏厚朴湯加減。法半夏6g,厚朴6g,蘇梗10g,茯苓10g,仙鶴草15g,炒薏苡仁15g,烏賊骨15g,大貝母10g,白及10g。7劑,日1劑,口服。

二診:胸骨后及咽部不適好轉,胃脘隱痛亦減,未出現泛酸,減烏賊骨、大貝母。

三診:葯后諸證顯減,效不更方,繼續以前方鞏固治療。

案:反流性食管炎是西醫病名,中醫並無相應的病名,多據其主要癥狀歸入「泛酸」、「反胃」、「噎膈」、「胸痹」、「嘈雜」、「梅核氣」等範疇。梅核氣最早出於明代孫一奎《赤水玄珠》:「梅核氣者,喉中介介如梗狀。」「痰結塊在喉間,吐之不出,咽之不下者是也。」此例患者為中年女性,平素性情不暢,肝氣鬱結,肺胃宣降失常,不能正常運化和敷布津液,濕聚為痰,痰氣相搏,阻於食道及咽部,故咽部、胸骨后如有物阻。梅核氣多見於女性,情志不暢者。《金匱·婦人雜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二》指出:「婦人咽中如有炙臠,半夏厚朴湯主之。」《內經》曰:「結者散之」。故予半夏、厚朴化痰降逆和胃;蘇梗寬中理氣,並助半夏降逆和中。同時配伍抑酸護膜藥物,辨證與辨病相結合,加強療效。

單兆偉教授榮獲全國名中醫后與夫人合影

單兆偉:男,漢族,中共黨員,1940年10月生,江蘇省中醫院主任醫師、教授,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1965年8月起從事中醫臨床工作,師從著名脾胃病專家張澤生教授及國醫大師徐景藩教授。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江蘇省名中醫,全國名中醫。曾培養博士后3名,博士研究生40名,碩士研究生45名。

此文整理者:單兆偉教授的學生:嚴湖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