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球蛋白五項檢測的臨床意義

臨床上有一些人常常會出現反覆過敏、濕疹等呼吸道感染或者其他部位感染,這種情況下,除了要查一些常規檢查如白細胞、免疫球蛋白系列、淋巴細胞亞群等,也要檢查一下免疫球蛋白五項檢測。

某患者的免疫球蛋白五項檢測報告單示例

不過很多人在醫生的建議下做了這項檢測,卻不知道或不清楚它的作用及臨床意義有哪些。今天,嘉醫生就給大家普及一下。

什麼是免疫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是指具有抗體活性或化學結構與抗體相似的一類球蛋白,是體液免疫反應的主要反應物質。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和加強細胞的吞噬作用,並能在補體的協同下,殺滅或溶解病原微生物,是機體抗禦疾病的重要成分。

免疫球蛋白由漿細胞產生,廣泛存在於血液、組織液和外分泌液中,約佔血漿蛋白總量的20%。目前已發現人體內有5類Ig,分別為IgA、IgG、IgM、IgE、IgD。

免疫球蛋白五項檢測包括IgA(免疫球蛋白A)、IgG(免疫球蛋白G)、IgM(免疫球蛋白M)、補體C3和C4五項內容。其中,IgA、IgG、IgM主要用於診斷慢性肝病及自身免疫系統疾病,補體C3和C4主要用於各種炎症性疾病、糖尿病、各種肌炎、混合性結締組織病等的診斷。

醫生通常會結合免疫球蛋白IgA、IgG、IgM、IgE、補體C3、C4和其他聯合檢測項目的結果、病人的臨床表現進一步分析病人的病症或制定免疫力調節方案。

免疫球蛋白對人體免疫至關重要,其濃度在不同年齡段有差異。在某些疾病情況下,這些指標的濃度將出現升高或降低,從而具有疾病診斷的價值。

免疫球蛋白五項檢測的臨床意義

1. 免疫球蛋白 IgG:

IgG由漿細胞合成,是唯一能通過胎盤的抗體,嬰兒出生后3個月開始合成。IgG在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最多,占血清Ig總量的3/4,是體液中最重要的抗病原微生物的抗體(再次免疫應答抗體),也是自身免疫病時自身抗體的主要類別。

增高:慢性肝病,亞急性或慢性感染,結締組織疾病,IgG骨髓瘤,無癥狀性單克隆IgG病等。

降低:遺傳性或獲得性抗體缺乏症,混合性免疫缺陷綜合症,選擇性IgG缺乏症,蛋白丟失性腸病,腎病綜合症,強直性肌營養不良,免疫抑製劑治療等。

2. 免疫球蛋白 IgA :

IgA主要分佈於各種黏膜表面和唾液、初乳、淚液、汗液、鼻腔分泌液、支氣管中分泌液及消化道分泌液中,參與機體的粘膜局部抗感染免疫反應。

IgA不能通過胎盤屏障,初生嬰兒只能從母乳中獲得IgA,出生后4~6個月開始自身合成,1歲后合成水平可達成人的25%,8歲達成人水平。

增高:慢性肝病,亞急性或慢性感染性疾病(如結核、真菌感染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類風濕性關節炎),囊性纖維化,家族性嗜中性粒細胞減少症,乳腺癌,IgA腎病,IgA骨髓瘤等。

降低:遺傳性或獲得性抗體缺乏症,免疫缺陷病,選擇性IgA缺乏症,無γ-球蛋白血症,蛋白丟失性腸病,燒傷等。抗IgA抗體現象,免疫抑製劑治療,妊娠後期等。

3. 免疫球蛋白 IgAM:

IgM分子量最大,又稱巨球蛋白,主要分佈於血液中,占血清Ig總量的1/10。IgM是個體發育中最早合成的抗體。機體遭受感染后,IgM型抗體最早產生(初次免疫應答反應的抗體)。

增高:胎兒宮內感染,新生兒TORCH症群,慢性或亞急性感染,瘧疾,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支原體肺炎,肝病,結締組織疾病,巨球蛋白血症,無癥狀性單克隆IgM病等。

降低:遺傳性或獲得性抗體缺乏症,混合性免疫缺陷綜合症,選擇性IgM缺乏症,蛋白丟失性腸病,燒傷,抗Ig抗體綜合症(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免疫抑製劑治療等。

4. 補體C3和C4

血液補體含量與活度在許多病理情況下都會發生變化。

增高:風濕病性疾病急性期、急性肝炎、肺炎、甲狀腺炎等疾病;

降低:

◆ I型膜增生型腎小球:C3降低,C4 正常;

◆ 大多數SLE患者C3和C4都降低;

◆ 嚴重肝病和營養不良,補體值下降;

◆ 其他風濕性疾病:常見C3、C4同時或其中一種降低;

什麼情況下需要做免疫球蛋白五項檢測?

1. 反覆感染的兒童及成人;

2.自身免疫或特應性反應性疾病:如哮喘、過敏性疾病、特發性濕疹、Ⅰ型糖尿病、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系統性紅斑狼瘡、乾燥綜合征、類風濕關節炎、血管炎等;3.IgG4相關性疾病:檢測IgG亞類對診斷IgG4相關性疾病如IgG4相關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等有重要意義,可發現血清中IgG4顯著升高,並且可用於監測患者對治療的反應及疾病複發。4.免疫缺陷:骨髓移植、HIV感染、病毒感染如帶狀皰疹感染、IgA缺陷或IgM缺陷、普通變異型免疫缺陷病、放射損傷、化療等時,可出現不同亞類缺陷;5.其他慢性疾病:如慢性腎病、神經系統疾病、血液病、腫瘤等,可出現免疫球蛋白異常。

總之,遇到這些情況,尤其是反覆發生感染者,一定別忘了做一個免疫球蛋白五項檢測,以免錯過最佳治療時間。

本文由嘉醫編輯整理,部分內容來自中華檢驗醫學網;圖片來源網路;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