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娃好帶,少說「不可以」

當娃逐漸長大后,當媽的會發現自己情緒偶爾會莫名急躁,有時候娃的一個動作一句話,就會點燃我們,剩下的就是娃驚嚇后的哭鬧。每當這時,我就會反思自己,為何不能抑制住衝動,不能好好和娃說話呢?為什麼娃就不能聽話,不讓幹什麼偏偏去幹什麼呢?

科學依據之不要想粉紅色的大象

看過相關育兒書籍后才終於明白,原來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實驗叫「別去想那隻粉紅色的大象」。實驗參與者被要求不要去想象房間裡面有一頭「粉紅色的大象」,但是沒有人成功過。

此時你也可以試試看,不要想粉紅色的大象,不要想粉紅色的大象,不要想粉紅色的大象。當你這麼告訴自己時,是不是現在的你鬧道理已經無法抑制住地出現了一頭又一頭粉紅色的大象了呢?

所以,當你告訴孩子「不要爬高」、「不要玩水」、「不要用畫筆把書塗得亂七八糟」,孩子們接收到的信息可能就變成了「要爬高」、「要玩水」、「要用畫筆塗書」,於是自然而然地他們照著自己接收到的信息執行指令了。

Advertisements

我曾經想過,生活中不能說不,那是不是每次拒絕之前都要先想下用別的詞別的字眼進行替代?比如,不讓爬高,是不是就得說成爬高的話很危險,你敢嗎?可是他們懂得什麼叫做危險嗎?總不能每次都讓他們體驗到摔得鼻青臉腫后才告訴他們,這就是危險吧?況且,很多人都是好了傷疤忘了疼的主,有可能一段時間內他們記得牢牢的,不會隨意爬高爬低,一旦痛感消失,他們就極有可能故態復萌。

經過一段時間的驗證,我總結了以下幾個小招。

理清頭緒再找對策

大寶前天晚上看到外婆端出稀飯來,就突然大哭:「我不要吃飯,我不要吃飯。」外婆見狀,立刻提高聲調解釋道:「這是地瓜稀飯,不是飯。不吃飯怎麼行?等下晚上你說餓,就沒有東西吃了哦。」(外婆理解的飯就是乾飯,大寶理解的飯就是稀飯、乾飯都是飯。)

Advertisements

聽到外婆這麼一說,她哭得更大聲了。

正在給二寶吃奶的我就問她:「那你想吃什麼?」

「麵條。」聽到我問話的大寶立刻停下了哭喊,回答道。

這下外婆就明白了,原來大寶不是不想吃,而是要吃麵條,不是稀飯。

等到大寶平復情緒后,我就告訴她,以後想說什麼想吃什麼,都要說清楚,不能用哭的,不然大人都不知道你想要什麼。

大寶還是習慣性地會問為什麼?我就舉例告訴她,剛才二寶哭了,你知道她想要做什麼嗎?大寶一下子就明白了媽媽的意思。

今天一早起來,讓她喝水吃小米粥,她很愉快地接受了。因為她知道了,如果直接哭(之前兩天起來喝水后吃小豬佩奇餅乾,但因為火氣大,鼻孔都是血,媽媽告訴她不能再吃了),媽媽和外婆不會知道她想要做什麼,還會讓媽媽和外婆不高興。

不要反問孩子,要讓孩子做選擇

以前孩子時常把玩具、書籍拿出來后,不會自覺收拾好。如果是外婆收拾的話,可能就不會放回原位,或者大寶自己會把它們絆到某個地方去。下次要玩的時候找不到,就會問媽媽,媽媽我的《鼠小弟》,我的小豬佩奇在哪裡?

以前的我經常會反問,你自己的東西,媽媽怎麼知道呢?還會順勢批評她,總是亂丟東西,現在找不到了,活該之類的。

現在當我要她收拾東西時,她可能還在磨磨蹭蹭,或者明確表示不收拾。我就給兩個選項:收拾的話,媽媽和她一起收,不收拾的話,媽媽就會把它們送給沒有玩具和書籍的小朋友。她自己會權衡利弊后,通常都選擇和媽媽一起收拾。

她經常會不肯穿鞋,光著腳或者穿著襪子在地板走路,天氣冷了或者地板比較臟,對身體對襪子都不好。媽媽就會問,要穿紅色拖鞋還是小豬拖鞋?她就會很愉快地選擇紅色拖鞋穿上。

不上幼兒園的日子裡外出活動,滑滑梯或者騎三輪車都是她的最愛。經常她會不肯回家,外婆不會強拉硬拽,而是告訴她,因為要回家做飯,不然晚上大家沒飯吃。讓她自己說下還要玩幾次或者幾分鐘?她就會很愉快地自己定下時間(這位寶寶心不大,一般會說個五分鐘十分鐘的數,因此如果你們不確定孩子到底要多久,就自己定兩個時間讓孩子做選擇。)。

當你想說不時,要盡量用其它詞來替代

我曾經試想過,如果遇到自己不想讓孩子做的事時,該怎麼把「不」的意思不通過「不」字來體現,而更容易讓孩子接收並理解與執行呢?

外婆多年前在哄姐姐家孩子吃飯的時候經常會說外婆要閉上眼睛,讓孩子去偷吃東西的話術。十來年過去了,這招用在我家大寶身上不起作用。外婆知道大寶喜歡跟她一起睡覺,於是經常會因為大寶的某些事而「威脅」她,說外婆要回老家不跟大寶睡。當這樣的梗說多了,孩子也就一次次地免疫,該不聽話還是不聽話該調皮還是調皮。

以前我會默認外婆的行為,後來一般都會在外婆說完話后馬上糾正,並且立刻告訴孩子,外婆錯了,今天是星期四,媽媽還要上班,外婆不回家在這裡陪我們。本來想哭鬧的大寶會立刻停下來。

幾乎所有小朋友都喜歡吃餅乾,大寶也不例外。然而如果飲水不夠,又吃餅乾,很容易上火。因此,現在只要她要吃餅乾(從來數量都不會多,一天里最多吃一小袋小豬佩奇的餅乾,直徑2公分),我們都會進行協商。

很多時候其實我想說不可以,但是都會變成是「你先喝半杯水,再吃四個小餅乾」,她一聽,就會很開心地拿起水杯,咕嚕咕嚕地把水喝了個精光。

在遊戲中與孩子達成合作

一旦和爸爸一起外出,大寶就經常會「耍賴」,表示自己走不動,要爸爸抱。一開始爸爸會在她的軟磨硬泡中服軟,抱著她前進。後來,爸爸的辦法是,每當她說走不動時,爸爸就說,那就跑一下,她就會很開心地跑幾步;又說跑不動,爸爸就會讓她跳幾下,她又非常配合地跳幾下,當她又表示跳不動時,爸爸就告訴她,跳不動就走一下。如此循環往複,一段看似很遠的路,就在遊戲中迎來了終點。

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刷牙,有時候心情不好,她就會表示不刷牙。看過多本關於不刷牙的繪本故事後,我一般都會在她拒絕刷牙后表示,可以呀。但是,如果像東東那樣,被細菌咬了,不能跟媽媽說媽媽我牙齒痛哦。然後我們大人會默契地配合著繪本上講述的那般,把「劇情」演繹一遍,她在歡笑中就把牙給刷了。

如果你稍微用心與孩子相處,你真的會發現,「育兒育己」這句話的真理性。當你想讓孩子成為一個懂禮貌有愛心善良熱情的人時,你要做到的是首先自己要成為那樣的人,成為孩子的榜樣。

當你發現生活中你不再什麼都對孩子表示「不可以」后,你們之間的衝突就會大大減少,孩子也會在更加輕鬆愉悅的家庭生活中度過。他們在幼兒園裡也會表現更加出色,更容易融入校園,融入新環境。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